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记取他们的工匠精神
李芗
//m.auribault.com 2016-03-24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年初春,上海痛失两位文化老人。一位是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一位是连环画泰斗贺友直。两位老人先后离世,其间仅相距12天。他们深耕于自己的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当中,有一种叫做工匠精神的文化遗产,更是两位老人共同留给我们的珍宝。

  周小燕在60多年的声乐教育生涯里培养了一批艺术名家。她对学生一贯标准高、要求严,把认真和敬业看得尤其重要。她上课从来不受时间限制,即使是在耄耋之年,学校和家人严格控制课时,她仍偷偷约学生加课,把自己的时间排满。

  在贺友直6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身体力行的也是专注二字。即使连环画市场衰微,一幅画挣不了多少稿费,他仍踏踏实实地画,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根线描。他自称“画匠”,这么说并不是贬低自己,而是要求自己像工匠那样,专注、专业、执着。

  有人以为艺术靠的是天赋,有才情便可自由肆意,不需反复磨砺。论才气,周小燕和贺友直在各自领域中都算得上是天分极高的人,但他们却如此执着于对技艺的反复雕琢,日日勤恳埋首于技艺的磨砺完善,为什么?因为,单凭灵感、才气,可以一时绚烂,却难以成就真正可以传承的艺术。

  “贺氏白描”风格的最初形成离不开天分和才气,但它的历久弥新却是依靠60多年守着艺术本分,一笔一画精心推敲出来的。贺友直曾说:“要形成风格,真难。但风格形成的同时,必可能就是定型的开始。我把定型叫做结壳,自己结的壳要自己破,更难。惟有破壳,才是求得了新生。”如此,才会“技进乎道”,才有了今天独特的贺氏风格。一如郑板桥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两位艺术大家六十多年如一日,将工匠精神进行到底,支撑他们的是什么?他们日复一日精耕细作以求熟能生巧、技艺精进的背后,是对艺术的虔敬至诚。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既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也不是求得“大师”“泰斗”之名,而是脚踏实地的自在。在哄抬价位、豪取名利之风日益盛行的艺术江湖,他们的这份简单和纯粹、这份执着的工匠精神实是昂贵稀有。

  送别总是伤痛的,如果还有精神上的失落与无助,尤令人凄惶。两位文化老人走了,带走了一个时代,他们曾经营造出的精神家园也会在身后合闭吗?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