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浅见
吴建伟
//m.auribault.com 2016-06-16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是省委、省政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样的伟大实践中,会直接涉及贵州民族特色文化永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就是: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之文化生态(以下泛称:原生性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探索这一课题,对于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永续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文化生态的践行

  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而文化生态学则是研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类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在适应并运用这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去继承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民族或区域文化,从而说明文化特征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省苗族学者潘定智就提出了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的问题。在20世纪九十年后期,学者何光渝先生在他著的《贵州文化生态:学与问》一文中,对贵州文化生态作了这样的解读:“任何生命的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有生命的贵州文化在演化、运动过程中,离不开孕育、滋养了它的生命环境,即贵州的自然——社会条件,其中包含着历代贵州各民族在不断适应和改造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创造贵州文化的历程。在这里‘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社会’则是人们无法离舍的人造环境。人在这两种交织的环境中进行着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同时,也在这种环境中被改造和创造着,这就是作为以‘文化’为特征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的生态——文化生态。”

  2002年7月30日,经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设有“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款。2012年2月3日,文化部办公厅正式行文批准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提升对贵州原生性文化生态的认识

  “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理念的提出,是构建贵州原生性文化生态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建设和发展这一理论的重要指针。贵州原生性文化生态是孕育和滋养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沃土,是贵州文化多样性的母体。忽视贵州原生性文化生态的存在,就是对永续滋养着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之沃土的轻视。

  贵州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的汇集,形成了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它是贵州各民族人民的精神血脉,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贵州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世代传承和遗存的农耕文明、风情习俗、口传文化、宗教祭祀、文化古迹、节庆礼仪、村规民约、建造技艺、工艺制作等等文化形态,以及这一系列文化创造与其演示活动所涉及和使用的平地、山坡、溪流、河段、林木、草场、村寨、祠堂、鼓楼、风雨桥、戏台等等历史文化空间,都是贵州原生性文化生态的主要代表。它们为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延续提供了源流和根本,并为其从古到今、传承发展、兴衰更替提供了沃土般的生态滋养,使得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至今越发灿烂无比、绚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原生性文化生态本身就是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殿堂的一根支柱。

  借鉴科学理念做好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绿色发展,走向文明时代。”这是当今人类经过若干的教训之后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绿色化是发展方式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关系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也孕育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念,对于我们开展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之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活动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在理念上,要提出敬畏原生性、保护原生性的理念和人与原生性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主张保护原生性文化生态与修复原生性文化生态,还原原生性文化生态以平等的主体地位。

  在地位上,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进入了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总体布局,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贵州原生性文化生态的保护,理所应当进入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总体布局得以统筹协调、齐头并进。

  在目标上,要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要科学认准文化发展路径,从贵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走新走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这条发展之路。

  在实践路径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坚持规划引领、保护先行、适度开发,处理好绝对保护与相对开发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把握价值导向,留住文化根脉,守住精神家园。我省的文化艺术、文化遗产部门及相关单位,应努力将原生性文化生态保护放进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规划中去,使之保护工作得以同步推进。

  关于新生性文化生态的建设。所谓新生性文化生态,是指相对于原生性文化生态而言的,主要是在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为保护、传承、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而制定的地方法规、政策措施、行政规章;举办主导性的传统文化赛事、展演以及相关的理论研讨、学术交流活动等,所形成的富有建设性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在新生性文化生态建设上,要在多年举办“多彩贵州”文艺赛事、“两赛一会”和“全省民族文艺汇(调)演”,以及各地适时举办的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政府部门举办的“传统村落峰会”和相关单位、社团举办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论坛”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内容,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展演质量,引导传统文化认同,凝聚传统文化共识,增强传统文化自信。此外,要加大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决策的宣传力度,加强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及其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繁荣贵州民族特色文艺创作和出版事业,并将新生文化生态融入大数据平台,等等。

  综观上述,提升对文化生态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对其保护与修复,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不仅能促进政府更加重视对原生性文化生态的保护、修复,不断建设新生性文化生态;还可以广泛唤醒社会公众的传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进一步培育贵州传统文化生态价值观,凝聚贵州传统文化生态共识,并积极参与到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之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的实践中去。(作者为省文化厅原副巡视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