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黄欠如:他让红壤长出绿(图)
//m.auribault.com 2017-09-22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找到土壤肥力下降原因,指导农民减少化肥用量,合理增施有机肥

  农作物能否高产稳产,与土壤肥力有密切联系。

  上世纪80年代,针对江西农民耕种时大面积使用化肥、进而导致红壤pH值下降、酸化严重等问题,红壤所开始进行红壤稻田化肥定位试验,并得出结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是培育土壤肥力的较好措施。而黄欠如在进入红壤所后,也逐渐开始参与并负责这些研究。

  如今,在黄欠如和团队科研人员大力推广下,江西许多地方的农民都开始混合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合理增施有机肥,不仅可以节约30%—40%的化肥用量,且水稻产量稳定。红壤所周边的农田,近几年水稻亩产量都稳定在1000斤左右。

  红壤所的这项实验已经定位研究30多年,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没有中断过。“农作物对肥料的反应、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变化等系列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系统地跟踪定位研究以及数据支撑。”黄欠如说。

  试验改良剂治理重金属土壤污染,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重金属污染是土壤的‘隐形杀手’。”2010年,黄欠如开始接触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短期内很难发现,往往是农产品检出重金属超标,才会发现土壤有问题。”

  黄欠如说,目前红壤的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塑料薄膜产生的污染以及长期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他的研究重点。目前,他们已在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建起小型试验田,试验改良剂治理重金属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治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黄欠如慢慢摸索出一套经验——“对老一辈农民,不能只和他们讲高深的道理。产量增加了,他们自然也就信任你了。”如今,黄欠如已成为远近有名的农业专家,但还是常常深入农村,向农民推广新技术。很多农民专程从外地赶来,向他请教土壤问题。

  回想这30年,黄欠如说,“红壤所位置偏僻,多年前交通没现在发达,员工去趟进贤县城,要走半个多小时到镇上坐公交车。虽然条件不算好,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还是选择了留下,毕竟短期研究解决不了问题,土壤研究需要我们的长期坚守。”(魏本貌 魏婷婷)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