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张强:精准“测旱”向天“借水”
//m.auribault.com 2017-06-15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首届“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日前落幕,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让张强激动不已。“我就想为家乡做点事。”身为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张强,已经将半生的汗水和心血洒在了陇原大地。

  自1983年进入大学,张强就与气象学结缘。干旱气象与环境、沙尘暴、城市大气污染……人们关心的热点气象问题,正是张强研究的着力点所在。特别是近30年来,他一直行走在气象科技创新的前沿。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他心系的不仅是在学科上的创新,更是如何让这些创新成果更好地走向应用,服务于家乡父老。

  西北的干旱,阻隔着发展的生机。张强倾尽所学,带领团队揭示了西北重大干旱发生发展规律,建立干旱形成物理模型,开发新的干旱预测指标、监测指数和监测设备,创新干旱区陆面水分循环理论,开发改进陆面水分分配、合理集雨补灌、适宜期播种等抗旱新技术。

  经过努力,当地抗旱防灾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干旱预测准确率提高10%,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95亿多元;定西马铃薯延迟播种期种植技术的推广让亩均增加93公斤,永登县娃娃菜“错季播种、分期上市”种植技术打破气候制约,亩产精菜提高1000公斤左右,每亩增收2000元至4000元;陇东特色林果业综合气象服务技术、河西走廊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精细化的农产品适生区域区划等,不仅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科技“法宝”,还推广并惠及周边省份。

  靠天降水难以解决干旱问题,向天“借”水,有效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成为张强新的目标。在不断的科研攻关下,张强发现干旱区超厚大气边界层及其形成机制,揭示陆面水分呼吸和降露水形成规律及大气逆湿和负梯度输送机制,发现垂直平流对能量不平衡的独特影响,改进湍流闭合方案和非均匀下垫面通量—廓线关系,发展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利用其研究成果,近两年,祁连山区空中云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提前8年实现约束性目标,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下降趋势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也形成了约25.16平方公里的水面。张强带领团队还研发了智能化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推广应用到新疆、云南等多省(自治区),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杜芳)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