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兰州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从冻土草地中寻宝的科学家(知识分子风采)
年过花甲的兰州大学南志标院士,大半生都贡献给了草业研究,其建立的草地农业模式,将草地生产力提高一倍,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青藏铁路克服千里冻土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安全运行10年,离不开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吴青柏及其团队提供的技术支撑……
日前,记者来到这两所科研机构,倾听这群科学家讲述坚守西北的故事。
坐得十年板凳冷,换得科研硕果来
“我国陆地面积的近一半都是草地,而90%以上的草地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如何遏制草场退化?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志标院士和他的团队提出不合理的农业系统是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并探索创建了适用于我国北方牧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的草地农业模式,使草地生产力提高1/3至1倍。
高山草原条件严酷,南志标便在青藏高原育成3个适应高山草原的春箭?豌豆新品种,使高山草原焕发生机;草地生产病害肆虐,他更是最早系统开展了牧草真菌病害研究,在全国推广应用,累计挽回损失2.1亿元。
为研究培育适应高山草原的优良牧草品种,南志标从1997年起就坚守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甘南草原,没有研究基地,就租住农户的房子,自己生火做饭。一次,因为科研任务量加大,单位临时多派了4个人过来,一间小屋里,6个人挤在两张床板上,第二天醒来时才发现被子都扯散了。“大家一直把这事当成笑谈,从来没觉得有啥苦的。”南志标说。
在甘南草原埋头研究10年后,南志标终于培育出适宜种植的牧草新品种,却在申报时未通过审定。“感觉这么多年付出的努力被否定了”,但南志标不肯放弃,反思问题,不断调整,最终申报成功。“学术的道路,就是用寂寞和执着铺就的。潜心研究,要能坐得住冷板凳,硕果才可能随之而来。”
响应国家战略,服务生产造福群众
企业家何延忠选择和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合作,在茫茫戈壁、浩瀚沙漠里探索建造治洪治沙、化害为利、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工程,这一工程也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作“沙漠都江堰”。清洪分离,改善生态,涵养水源,保障灌溉……“沙漠都江堰”工程作用明显,而其“分洪梳流治沙”的模式独具特色,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抵御了特大洪灾泥石流。
2011年6月16日,敦煌突发特大洪水,工程保护了阳关几千人的生命和万亩农田、葡萄园。院企合作的“沙漠都江堰”,实现了生存、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并举,凸显出治沙、驯洪、生态经济、富民等多重效益。
93岁秦怡:创作电影剧本《青海湖畔》 | 2014-06-12 |
赵林:读懂青藏高原冻土这本大书 | 2014-06-12 |
赵林:执著一生冻土情 | 2014-06-12 |
白晓东:他把用户冷暖记挂在心 | 2014-06-12 |
中科院院士赖远明:解码高原冻土难题的“魔... | 2014-06-12 |
赖远明:“挖山不止”的冻土专家(图) | 2014-06-12 |
姚檀栋:情系“冰心”守净土(组图) | 2014-06-12 |
李伯谦:考古学家这样炼成(组图) | 2014-06-12 |
姚檀栋:冰川研究 说走就走(图) | 2014-06-12 |
姚檀栋:一片冰心在高原 | 2014-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