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徐善新:“我的农业基地不怕涝”(图)
//m.auribault.com 2016-08-0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想打造不惧洪水的“韧性村庄” 

  如今在徐善新的水生蔬菜基地,水芹菜已经不是唯一的主角。

  “水芹菜让我挣到了钱,解决了生存问题。然后才有精力有资金去研究其他的水生蔬菜,免费转让技术,到全国各个地方指导其他人种植。如果你自己饭都吃不上,还谈什么理想呢?”已经从困顿中走出来的徐善新,开始尝试在水面种植黄豆、辣椒、水稻、小麦等“作品”,相继获得成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走出水生蔬菜的框框,开始构造水上家园。

  “水面上种水稻和小麦,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的确可以做到。”徐善新去年试验性地种了两亩无土水稻,没打农药,其中有一部分技术上出了点问题,最后收了900斤稻谷,“大部分都送给亲戚朋友了,水面生长的大米透明度高,吃起来也特别香。”

  徐善新今年在水面上又种了200平方米的无土水稻,他想要攻克水稻倒伏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不管是洪水还是大风,都已经平稳渡过,基本达到目标。“去年我还在水面上种了10平方米的小麦,收获了十几斤,非常难得,今年还会多种一些,未来可以大面积推广。”

  打开了水生农作物大门的徐善新,开始不满足于此。

  在他的基地里,有两样特别的自制装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我也没想好名字,一个暂且叫自动施肥系统,可以节省劳动力;一个叫水面自动旋转花园,将曝气、增氧、净化灯融为一体,完全可以取代增氧机。”徐善新说,这两套装置都是基地独有,“根据水生蔬菜的特点,我自己琢磨研究出来的,效果特别好,现在都准备申请专利。”

  随着研究所基地的日趋成熟,今年的洪水让徐善新有了新的想法,在洪涝严重的地区,“韧性村庄”应该是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所谓‘韧性村庄’,从‘韧性城市’演变而来,简单地理解,就是农村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低洼或者水患严重的地区,通过‘避灾农业’来实现这个目标。”

  8月3日,徐善新告诉记者,受人之邀,他要去北京和辽宁,开始教人水面种菜之旅。“写诗江河上,作画碧波中,这应该是我后半生的生活。”徐善新说。(本报记者陈尚营)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