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顾殿江:塞罕坝一张“活地图”(图)
//m.auribault.com 2017-09-01 来源: 央视网
分享到: 更多

【塞罕坝造林人系列】顾殿江:塞罕坝一张“活地图”

图片来源:塞罕坝林场宣传处

(图片来源:塞罕坝林场宣传处)

  偌大的塞罕坝林场,不论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积和生长情况,顾殿江都能脱口而出。

  自1976年来到千层板林场,顾殿江已在这里工作了41年,日日以脚为笔,以心为墨,以林区为纸,绘就了一幅塞罕坝林区的“活地图”。哪里有坑有洼,哪里的幼苗长得壮实,他一清二楚。

  “熟能生巧吧。我因为上学少,就自己多跑、多看、多琢磨。”顾殿江自知文化不高,记忆力没有得到过科学训练,他就随身揣一个小本本,每到一片林地,就认真记下这片林木的名称、形态,大致亩数,山地形状、特色标志等等,小本本画满了各种独特的标记和符号。长此以往,日日亲近,慢慢地就不用这个小本本了,他就像一部精密的雷达搜索器,哪块山川,哪片林地,哪些沟汊和禁地,他都出入自由。

  如今,63岁的顾殿江已经退休,但忙碌的季节,他仍然会回来搭把手。

  割灌工人在前面走,顾殿江一路跟随。手里拿着卷尺,一边走,一边不时用脚归置着割下的灌草,走到幼苗附近,常常蹲下用尺子测量一下。割灌工人割完一行后,靠在树边休息。顾殿江赶紧走过去,给工人讲解技术要领,叮嘱如何移动割灌机以确保不伤到幼苗。

  “幼苗每长一岁,就会在节处分出一些杈子。数一数有几节,就知道苗子的年龄了。”顾殿江像照顾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呵护这些幼苗。

  草太深,怕幼林吸收不到阳光。塞罕坝林场制定了细致入微的割灌技术标准,对割后的余茬高度等,都有着“苛刻”的要求。标准严格执行,一点不能马虎。

  天太冷,又怕幼苗被冻伤。对于高度30厘米以下的幼苗,塞罕坝人采用盖土的方式。埋土时,先取一锹土垫在苗木根部作为枕土,之后再取土逐渐向上轻轻覆盖,直至将苗木盖严实。对于高一些的苗木,则采用绑草帘的方法。先插入一根木棍,然后将草帘缠绕木棍一圈后,连同苗木一同包裹住。

  顾殿江呵护的最早一批幼苗,现在已经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挺拔大树。

  “这两年岁数大了,背有点驼了,越来越矮了。但这些树木始终在向上生长,原来放在手里小小的,现在都很高大了。看着苗木越长越好,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顾殿江说。(来源:河北省委宣传部 人民日报)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