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塞罕坝机械林场80后代表、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 记者 田 明 赵海江摄
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有6个分场,其中的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1980年出生,在6个分场场长中,是最年轻的。
今年5月,于士涛获得了“河北青年五四奖章”。从省会石家庄领奖回来,于士涛默默地把奖章塞到书柜最不起眼的地方,将心态“归零”。
“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也高调不起来。因为你做的事情,差不多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于士涛说。
深夜里的孤单寂寞,也曾让他偷偷掉过眼泪
皮肤黝黑,脸庞上两团鲜明的坝上“高原红”——眼前的于士涛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而他自己调侃说:“10年前我也是一个脸色白净的‘帅哥’。”
于士涛是定州人,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他,在来塞罕坝之前就没有见过大山。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上学的时候,塞罕坝作为全省林业系统的典型,让于士涛心生向往。2005年毕业时,正赶上塞罕坝招人,于士涛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他觉得,“既然学林,就要到一线去,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
刚到塞罕坝的时候,是2005年9月底。那时,坝上林场的树叶五彩斑斓,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美不胜收的景色让他惊叹不已。刚开始的几天,于士涛觉得哪儿都新鲜,跟着营林区主任跑前跑后,劲头十足。
可是没多久,激情消退,随之而来的各种困难考验,几乎让他无法承受。
进入11月,塞罕坝的天气就像发了疯的怪兽,西北风裹着雪花刮个不停,大家缩在屋里还觉得很冷。“厕所在室外,每次出去方便都要下好几次决心。”于士涛笑着说。
这样恶劣的天气里,于士涛每天要到山上和老师傅们一起间伐树木、修枝打杈。
单调乏味的体力劳动还能忍受,最折磨人的还是精神和心理上的不适。白天辛苦工作一天,到晚上,其他人都下山回家了,于士涛一个人守在林区值班。“寒冷漫长的冬夜,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我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数着窗外的星星。”深夜里的孤单寂寞,让这位80后男子汉偷偷掉过眼泪。
适应过程是艰难的,艰苦的生活还在继续。
山上没有自来水,只能砸冰挑水,从小到大从没挑过水的于士涛,走在铺着一层厚厚积雪的路上,经常连人带桶摔个大跟头。别人挑了两桶,他还挑不来一桶。于士涛说:“每天都很煎熬,恨不得马上逃离这个地方,甚至好几次都收拾好了行李。”
父母的劝说,让他选择了坚持。电话那头,父母苦口婆心地说:“你刚参加工作就打退堂鼓,这样没长性可不行,绝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老家务农的父母,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这几句朴实的话,已足以让于士涛不安分的心暂时沉静下来。
前有榜样,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2006年春节后,于士涛调入千层板林场生产股工作,林场老职工顾殿江成了他的师傅。
顾师傅50多岁,不怎么爱说话,但业务熟练。千层板林场占地184平方公里,无论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积和生长情况,顾师傅都心知肚明,这“绝活”让于士涛暗暗称奇。“从顾师傅身上,我开始真正了解塞罕坝,真正读懂塞罕坝人。”
工作之余,顾师傅就给于士涛讲老一代造林人坚守深山、爬冰卧雪的事儿,于士涛经常听得鼻子发酸。
景祥俊:大山里16年的坚守 | 2014-01-16 |
李广:38年倾情守护山里娃 | 2014-01-16 |
承德一对夫妻望火楼里的10年守望(组图) | 2014-01-16 |
望火楼?望员赵福洲:夫妻坚守塞罕坝 | 2014-01-16 |
“森林中国·2014中国生态英雄”30名... | 2014-01-16 |
消防战士不怕“烤”(组图) | 2014-01-16 |
薄锡春:大山里的育人“行者”(组图) | 2014-01-16 |
龙赐福:“最珍爱的‘名号’是‘龙主席’” | 2014-01-16 |
2016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 2014-01-16 |
“林三代”吃苦记 | 2014-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