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张恒珍的成功之道(图)
//m.auribault.com 2016-06-1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细微的温度变化中寻找“最佳指标”

  张恒珍追求的一直都不是“达标”,而是“最佳”。

  乙炔在乙烯的生产过程中是要去除的杂质,乙炔在乙烯产品中含量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大于5ml/m3才算合格。张恒珍不满足于合格,总是在寻找最佳指标。“最佳指标在保证乙烯产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既有利于提高乙烯产品收率,又能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

  在生产中,她总是不断进行优化调整,通过0.2℃至0.5℃幅度的调整,寻找到最佳最稳定状态的指标。“这是精细活,要通过观察温度、产品收率等数据变化来寻找规律。”

  工作中的张恒珍,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时刻保持‘不放心’、‘放不下’的态度认真巡检、认真检查监控装置运行参数,不断给自己加压,设想装置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想好应对措施。”

  2006年9月16日,茂名石化新建乙烯装置投产开工。“刚开始时候一切运行正常,也生产出了产品。但我还是不放心,又转了一圈,检查发现反应器温度有异常,有两个温度点升得特别快。”张恒珍回忆说,由于提前发现突发情况并采取措施,事故得以避免。

  “以这次装置投产开工为例,操作得好,提前一小时合格,可以增加效益近50万元;而避免‘飞温’,可增效300万元以上。”她说,对“最佳”的追求,永远不能松懈。

  “坚持在一线,能学到更多”

  1994年毕业后,张恒珍进入茂名石化乙烯裂解车间。在她看来,这是职业生涯很好的一个起点。“分配到车间从基础学起,一开始就能打牢基础。”

  此后22年,张恒珍始终坚守在一线。“在一线操作,我能学到更多。乙烯工业技术进步很快,要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把装置开出最大效益,就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出更贴合设备运行的操作技巧,必须精益求精。”

  如今的张恒珍,是公司化工分部裂解车间生产装置主操,也是茂名乙烯首期工程顺利投产并创造运行周期79个月的得力干将、二期工程建成全国首座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的巾帼功臣。

  善于总结的张恒珍,对设备操作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培训青年职工时,她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技术倾囊相授。

  “在这个行业,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团队的技能提高了,才没有短板。”她说。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