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杨昌洪站上哈佛讲台的背后(图)
//m.auribault.com 2016-06-0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在5月21日的毕业典礼上,毕业学生在擦眼泪。《贵州都市报》记者 杨兴波/摄

  □在20分钟的演讲中,杨昌洪分享了自己12年来的办学实践和心得,“多办一所学校,人间少一所监狱”“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

  □“做教师的意义是什么呢?”杨昌洪反复问自己。他决定辞职,办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孩子”的职业学校,他希望能改变一些孩子的人生轨迹

  □12年间,杨昌洪和他的学生们经历了5次“漂流”:从山外搬进山里,从这个废弃的营房迁到那个闲置的厂房

  □他发誓,两年内一定要把学校建起来。毕业的学生们都懂杨昌洪的难处,毕业离校时,他们在车上对着杨昌洪大吼:“校长,5年后我们来帮你修学校。”

  大口喝水,手心冒汗,不停地深呼吸……杨昌洪回忆起登上哈佛大学讲台时的情景直呼太紧张。

  杨昌洪是贵州一家民办中职学校的校长,这个被同行称为“收破烂”的人,这一次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学者同台演讲,共同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何去何从”的问题。

  杨昌洪发现自己的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跟哈佛大学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围墙,不过哈佛招收的是世界一流精英,而他招收的大都是老师眼中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

  美国东部时间4月24日,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哈佛2016中国教育论坛”在哈佛举行,杨昌洪在此论坛上作了主题是《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的演讲。在20分钟的演讲中,他分享了自己12年来的办学实践和心得,“多办一所学校,人间少一所监狱”“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杨昌洪反复强调,自己希望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能重新拾起成才的信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美国塔夫茨大学在读博士苏少冰在现场听得泪流满面,演讲结束时,听众们起立,为这位他们眼中的“教育家”鼓掌。

  八成都是被其他学校开除或者劝退的学生

  回国后,杨昌洪和往常一样,走进简陋的校舍,守着自己的200多名学生,偶尔聊聊在美国的见闻。5月21日,是学校2016届学生毕业的日子,52名学生的毕业典礼吸引了400多人参加,这个规模是全校师生数量的两倍。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先生赶到学校,特别说了一段话:“如果以老师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关心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把永远不抛弃、永远不放弃的精神为标准的话,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

  杨昌洪不敢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校长,出生于贵州大山深处的他,从小体验着翻山越岭求学的艰难,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作为村里第4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全村人都为他感到骄傲。

  为什么会辞职办一所收“学渣”的学校?这是过去12年杨昌洪面对最多的提问。杨昌洪总会说起一次回乡的经历:一位母亲绝望地拉着他的手说,“劝劝我的孩子吧!”

  孩子没考上高中,接受不了家人的批评。一气之下,孩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和一群少年“混江湖”。

  杨昌洪找到这个孩子,孩子说了一句话: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在学校,老师对他不管不问,回到家父母经常责怪。杨昌洪感到震惊的是,当这个孩子和“混江湖”的伙伴在一起时,孩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爱。

  孩子被这个团体“温暖”了,他的回报方式很简单,当“大哥”们进行偷盗时,他负责“望风”,直到被警察抓住也让“大哥”先逃,他说,这是在报答“大哥”的知遇之恩。

  “我是教师,但我什么忙都帮不上,我到底能为孩子们做什么?”回来后的几个月里,这个母亲求助时的表情和话语一直回荡在杨昌洪的脑海里。

  “做教师的意义是什么呢?”杨昌洪反复问自己。他决定辞职,办一所收留“问题孩子”的职业学校,他希望能改变一些孩子的人生轨迹。

  创办学校初期,杨昌洪的母亲卖了家里的牲口、粮食和产量不多的辣椒,凑了1万多元,用洗衣粉包装袋严严实实裹了两层,从农村老家送到杨昌洪的手中。

  资金东拼西凑,生源也需要走街串巷到处寻找。

  “你们学校有你头疼,或者成绩让你非常失望的学生吗?”这是杨昌洪招生时,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杨昌洪因此也经常被一些中学校长称为“收破烂的人”,他招收的学生中,80%都是被其他学校开除或者劝退的学生。

  四处“漂流”寻找生存空间

  没有固定的校舍,是这位80后年轻校长12年来最头疼的事情。12年间,他和他的学生们经历了5次“漂流”:从山外搬进山里,从这个废弃的营房迁到那个闲置的厂房,最困难时,靠租来几间废弃的厂房作为教室。

  有一次租赁期满后,杨昌洪还没有找到新地方就被房东扫地出门,他和300多名学生一起睡在操场里,操场上满是师生们的行囊被褥。

  一度觉得学校办不下去的杨昌洪也有打退堂鼓的时候。他决定把学费全部退还学生,让学生们重新择校就读,一些学生把刚从杨昌洪手里接过的钱,重重地砸到地上,喊道:“我们哪里也不去,您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还有学生喊:“您在,学校就在!”

  杨昌洪拾起钱,继续和老师们四处寻找场地。

  一次,学校找到了两幢废弃的营房当新教室,学生们欢呼雀跃,火速收拾行囊,深夜11点,全校师生300多人背着被子、拖着行李箱、抱着洗脸盆,浩浩荡荡走成一队,40多公里的路足足走了12个小时。

  这一趟,省下了搬家钱,学生们拧成一股绳的劲头更足了。

  到“新学校”后,杨昌洪带着男同学们一起上山搬石头砌炉灶,捡来干枯的树枝,买来锅和米,熬了一锅稀饭,每个人都吃得很香。

  学校的一切都是师生一起用双手创造的,每到一个新地方,垃圾遍地、野草丛生、屋顶漏雨是最常见不过的情况,大家一起动手除草、平地、扫除,破破烂烂的房子经过老师和学生们的一番装饰后,总会有新的样子。

  “自己动手种出的一花一草显得格外有生机,有家的感觉。”杨昌洪说。

  在这简陋不堪的学校里,学生们还为杨昌洪举办了一场婚礼。主婚人、证婚人全部由学生担任,就连婚宴的饭菜也是学生们自己杀猪烹制的。

  现在,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的一座废弃矿厂,这是学校的第五个校址,租赁即将期满,老师们又开始了第六个校址的寻找。

  “我一定要给孩子们建一所母校”

  如今,学校的租期又快到了,而新地址还未开始修建。一想到这里,杨昌洪就特别着急。

  每当想放弃的时候,杨昌洪总会走进校史陈列馆,那里有办校时用过的第一个炉子、第一部油印机、第一台电视机、一张二手沙发,等等。这些,都是杨昌洪从二手市场淘来的。

  “当时那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咬咬牙一定能挺过去。”看到学生们的成长改变是杨昌洪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杨昌洪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校址,好让已经毕业的两三千人在以后想回到母校来看一看的时候,能找得到。

  为了学校的建设,杨昌洪经常没日没夜地赶写学校发展规划。身体严重透支的他曾两次收到过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他先后找过大大小小50多家企业,打算为学生建设新校舍,但对方在权衡之后,得到的回复是,“做教育,太累,没搞头”。

  杨昌洪一直感觉很愧疚。在5月21日的毕业典礼上,他发誓,两年内一定要把学校建起来。毕业的学生们都懂杨昌洪的难处,毕业离校时,他们在车上对着杨昌洪大吼:“校长,5年后我们来帮你修学校。”

  杨昌洪高兴的是,修文县人民政府已经答应专门划出一块地给他修建学校,买地的钱也筹集到了,但修建校舍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杨昌洪盘算,先把地买下来,“实在不行就先搭建活动板房当教室和图书室,一点点来”。(裴江文 刘春媛 张文轩)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