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坐标
//m.auribault.com 2016-05-02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裳,长满茧子的双手,在人们的印象里,李保国活脱脱一个农民形象。

  “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几个月前,李保国在接受采访时说,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必须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30多年来,李保国在山里“务农”的时间年均超过200天,成了一个不打折扣的“农民教授”。在前南峪时,他和妻子郭素萍都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夫妻俩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不得已,他们只好把年迈的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也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成了地道的“山里人”。他的课题叫小流域的立体开发,好多村民都管他的儿子叫“小流域”。

  1999年,临城县凤凰岭着手开发时,荒山野地中盖了5间窝棚式的小房。项目负责人高盛福想把李保国安排在县城宾馆。李保国说:“我不是来享福的。住在城里耽误时间,还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哪能行!”李教授带头把自己的铺盖卷放在了窝棚里。

  “一些员工抱怨环境艰苦,可看到保国老师这样的大教授,与大家一起干、一起苦、一起累,就再也没了怨言。”高盛福说。

  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揣着浓浓的“三农”情结。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李保国说,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学到手,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在岗底,李保国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苹果又大又红,5两到6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而没套袋的苹果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群众服了。

  高盛福回忆,在绿岭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时,李保国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一直盯到下午4点,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一盯就是一个多月。2003年夏天,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时,突降大雨。李保国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却把自己淋在大雨中。

  多年来,李保国研发出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如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所有这些技术,他都免费甚至贴钱提供给农民。

  2007年,李保国在日本长野县信州大学搞梨树矮化课题研究,看富士苹果的发源地管理技术世界一流,便打电话给他爱人,要岗底技术员杨双奎来学习,路费不用出,饭费不用拿,全由他掏腰包。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培训太行山、燕山贫困地区农民数十万人次,推广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面积1000多万亩。2010年,岗底村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岗底村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多年来,李保国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奖章、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但他最乐见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农民变成了农业专家。

  “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李保国不只一次说。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还是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水分。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3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研究生使用。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备受学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