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周东红:捞纸大师
//m.auribault.com 2015-11-10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更多

周东红

  周东红他常年与水打交道,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持手感也要把一双赤裸的手伸入冰冷的山泉水中;他每天弯腰、转身、跨步,把一套动作重复上千遍;他身材瘦小而技艺超群;他带的徒弟们都已经成了生产上的顶梁柱,而他还依然在捞纸岗位上,默默地为宣纸的传承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的名字叫周东红,一位扎根宣纸生产一线岗位整整30个年头的普通而不平凡的捞纸工人。

  一、吃苦耐劳练就过硬本领

  1986年,周东红怀揣一颗火热的心来到泾县宣纸厂从事捞纸工作。在宣纸生产中,捞纸是成纸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序,技术含量非常高,要求捞纸工既要吃苦耐劳,又要心灵手巧,因此先人称捞纸工为“匠”。所谓捞纸,就是两位师傅站在水泥铸就的纸槽两头,面对着一纸槽的宣纸浆水,共同抄起纸帘,在水里打捞纸浆,一分钟至少有两个来回,在抬手、弯腰、转步中将游离在槽里的纸浆抄捞出有形的纸张来,而且厚度均匀,每刀纸(100张)的重量误差仅为±2克,并无瑕疵。这个过程需要操作工既耐得住寂寞,又能够默契配合。在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季节中,将宣纸的厚薄掌握得如此精到,需要极其深厚的眼力和扎实的基本功。为了尽快全面掌握捞纸各项技术要点,周东红在学徒期间,每天坚持早上班、迟下班,仔细揣摩、钻研捞纸技艺要领,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就及时虚心向师傅请教。从他真正掌握捞纸技巧的第二年起,每年完成生产任务都在130%以上。30年来 ,至今仍保持着年均完成生产任务145.54%的记录。这就意味着每天至少需要在纸槽边站上12个小时以上,意味着常年需要在凌晨4点就进入工作岗位,到下午5点才能离开。他的手由于长年累月浸泡在水里,烂了又烂,30年来,他到底加了多少班,只有周东红他自己知道,只有他的手知道。他的敬业精神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认可。他从1988年起获1次生产能手、15次先进生产者、3次文明标兵;2次优秀员工;2007年获宣城市第二届“杰出职工”荣誉;2009年荣获县级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省级劳动模范,201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二、勇于创新担当技术尖兵

  捞纸是个辛苦的工种,也是一门技术活。纸捞的如何,成品率和产品对路率是两个重要衡量指标。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产品对路率97%的突出记录(两项指标分别超国家标准8个、5个百分点)。于是,他成了全公司公认的捞纸高手。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的过程中,车间和公司领导总是首先把担子压在他的肩膀上,而他每一次都不辱使命。

  1992年,公司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研发新产品。于是,组织了一批技术骨干投入到研发队伍当中,二十多年来,队伍不断更新,而周东红却始终活跃在这支队伍中。经他捞制的各种纪念宣以及定制的特殊规格品种宣纸,恐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这些宣纸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市场的好评,有的一投放市场就形成脱销之势,现如今有的宣纸品种的市场价格已超出当时的出厂价四五倍甚至十倍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周东红等技术工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还参加了多项技术革新活动,如为公司捞纸帘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寻找材料,并获成功;为捞纸机械划槽、纸药桶替换等技术革新献计献策,带头试制,为宣纸生产节约了人力物力。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和研发小组一道。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地发行宣纸材质邮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邮票史的一项空白。

  2014年公司为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周东红作为“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组长,带领小组开展攻关。通过采用电动泵和液压千斤顶,固定纸帖与液压千斤顶的连接,控制按钮,利用液压千斤顶的拉力收缩连接杆,使纸帖均匀受力,达到纸帖压榨的目的,目前,已经完成单体实验部分到部分投产试用阶段。从试用的6个槽位的情况来看,取得了初步成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安全系数,通过压力表进行有效控制,使纸帖受力均匀,湿干度达到基本一致,避免破帖现象发生,提高了榨压质量,降低了盘帖对能耗的消耗。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