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海上传奇——新传统”把“过去”变为“未来”
在对话论坛上,嘉宾畅谈潮汕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杨立轩 摄
“招财猫”的创意结合了潮汕木雕、金漆工艺和日本的卡通猫。 杨立轩 摄
12月10日,“海上传奇——新传统”潮汕非遗文化展于12月10日在汕头华润营销中心开幕,整个展览除了将潮汕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集中呈现,还举办了《潮汕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对话论坛。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原司长李文儒,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书波,大乾艺术机构的联合创始人单增辉出席了论坛,就如何让非遗“活下来”进行了讨论。会后,笔者对李文儒老先生进行了专访。
●撰文:宋芾
“非遗”因“需”而来
李文儒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十几年间,分管博物院里的科研、学术研究和数字故宫,对传统工艺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关注比较早。
李文儒告诉笔者,多年来,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依托的故宫文化创意产业上。
“国家文物和博物馆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文化遗产,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现代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天然的联系,密不可分。特别是从非遗的角度看,”李文儒说,“我一直在思考,现在被国家确定为非遗的,或者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这些非遗项目,以及它们涉及到的行业,本身的起源、发展,其实就是‘产业’的过程。”
从时间先后顺序来看,非遗必然是先成为产业,而后变成遗产。李文儒认为,非遗的产生又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老百姓的生活里有需求,而非遗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生活的需要。
“过去的手艺人,都是能工巧匠,是受人尊敬的人,他们是少数‘心灵手巧’的人,从普通农民中脱颖而出。比如,故宫里的八大作、广东三十六行,这些,都是当时大家日常生活里所需要的。还有一种情况,人们没有意识到有需求,但是某一个人把这个物件做出来了,提高了生产效率。比如,房子盖得比别人结实,装修比别人精致,这些一定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因为有市场,这种技术被慢慢独立出来,形成一个行业,从业者以此谋生,得以流传,到今天变成非遗。”
周健:让凤画涅重生 | 2014-07-14 |
张云仙:让剪纸艺术传承路“亮”起来 | 2014-07-14 |
全国政协常委、艺术家韩美林:要为传承文化... | 2014-07-14 |
学者谈郭德纲:不花纳税人的钱 开几个俗点... | 2014-07-14 |
传承人吴元新:抢救消失的蓝印花布 | 2014-07-14 |
张峥嵘:为民间艺术奔走疾呼 | 2014-07-14 |
陈道明当评委发怒:对传统民间艺术被冷落的... | 2014-07-14 |
赵季平:用好母语 融贯中西 讲好中国故事... | 2014-07-14 |
“中国卵石巧雕第一人”游杰辉:从不忘初心... | 2014-07-14 |
张玉生:他执着坚守传统艺术 | 2014-0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