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玩故通今
1983年,文物复制厂宣布解散,贾文忠被分配到了首都博物馆。他的所学所记,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首博,他参与的第一项大工程就是整理开放孔庙的主殿——大成殿,并按历史原貌恢复大成殿的文物陈列。其中,修复孔庙皇帝御书的九块大匾是刚刚20出头的他值得记忆的一笔。
这些大匾是当时清朝几位皇上祭孔时为孔庙所题写,有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等。这些木质的大匾年久失修,满身尘垢,有些字都已坏失。
木质的大匾不能用水冲洗尘垢,只能用气泵一点点吹掉,然后在破损的地方打腻子,刷佛青地儿,再涂上金粉。最难的修复要数缺损的字了,匾很大,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没有那么大的毛笔,当时主持修复工作的崔宗汉想出一招,用软布代替毛笔沾墨写出大字,再用腻子将字堆出来。这时,贾文忠所学的书法知识就派上用场了。
虽然主攻的是青铜器修复,但在首博,铁、木、陶、布、纸、骨、瓷、石,各种材质文物的复制贾文忠都做过。对他而言,可不是想成为行行都通的“万金油”,而是希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好地借鉴。“只有见多识广,才能眼高手高。有些东西你在书本上没法学到,每件器物的大小器形结构各不相同,你只有认真琢磨,仔细体会,不断把复制出的东西和真品去对照、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体味到许多无法言说的东西。”
1990年,轰动全国的三门峡西周虢国墓被发现,成为当年国家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于墓穴坍塌、长年埋藏于地下,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的破损程度极其严重,致使相关的文物研究无从下手。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文物局对此非常重视。1991年5月,文物部门特聘贾文忠参与并指导这批文物的修复。
“有幸亲身参加这种修复工作,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每件文物在我手里最少三五天,长的能有两三个月。每件文物,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纹饰到铭文都仔仔细细地研究。可以说,每一件修复过的国宝级的文物对我都是一个课题:如何制造的,有什么样的纹饰特点,铭文内容,锈蚀或损坏到什么程度,锈迹色泽,出土时的情况。我不是把这当做是一件单纯的手艺活儿去完成的。”
虢国墓出土的青铜器有上千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套君王编钟。这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晚期最珍贵的一套编钟,共8件,总重146.75千克,形制为合瓦形,每个上面都有铭文,4个大的均为51个字。出土时,这些编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钟身锈蚀严重。
经过极其繁复的程序,清洗、除锈、整形、焊接、补配、錾花、做锈……贾文忠恢复了这套编钟的旧貌。1992年,这套编钟以崭新面貌参加了故宫举办的文物精华展,当参观者听到编钟奏出来美妙音乐,赞叹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成就时,怕不会有人想到修复它们的背后,有人耗费了怎样的精力体力,又掌握着怎样高超的技艺。
文物修复是中国的一门传统技术,自有文物的概念起,这门手艺就相伴而生。“我们的前辈在文物修复上有着很多高超的传统技艺,但是一直走的都是口手相传的老路,留下文字的东西不多,有实践经验却缺少理论的总结。我从参加工作起,就特别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
经过大量的实践,贾文忠在整理父辈留下来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先后出版了《文物修复技术》《贾文忠谈古玩修复》《古玩保养与修复》《贾文忠谈古玩赝品》《贾文忠谈古玩保养》《贾文忠谈古玩复制》《贾文忠谈青铜器收藏》等十余部专著。同时,他由理论到实践的脚步也一直也没有停止。
“其实做这个工作的最高境界,是和古人沟通——在拿到一个真品的时候,琢磨那个时代铸造这个器物的人,他当时的条件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用文化的艺术的眼光和他在交流,这样你修复出来的东西,才不仅是表面的完整,而是具有了器物的神韵。”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 | 2014-10-29 |
走进王世襄的精神世界:最敬重的一瞥(图) | 2014-10-29 |
军嫂孙艳:修复古籍十年路 | 2014-10-29 |
饶宗颐:正以立身,奇以治学 | 2014-10-29 |
赵大智:15载书写经典(图) | 2014-10-29 |
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拟表彰人选(集体... | 2014-10-29 |
“石头御医”陈卉丽(图) | 2014-10-29 |
文物医生(组图) | 2014-10-29 |
王金潮:修复青铜器,用一生逼近完美(图) | 2014-10-29 |
宫 匠(组图) | 2014-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