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千年杭罗唯一传承人邵官兴:这一辈子只织锦绣“杭罗”(图)
//m.auribault.com 2017-03-23 来源: 浙江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G20杭州峰会后,要讲世界谁不知晓杭州,不算夸张;但今天要说杭州还有多少人知道杭罗,还真不好说。

  中国自古以丝绸闻名于世,最早走出去看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那条路,就叫丝绸之路。而中国丝绸的代表产品,就是绫、罗、绸、缎,其中“罗”因其产自杭州,故称杭罗。杭罗,是一种纯桑蚕丝手工织造的丝绸面料,独特的绞经工序,使得它外观上具有规则的横向或纵向排孔,花纹美观雅致又透气,与江苏的云锦、苏缎,并称为中国“东南三宝”。

  2008年6月,杭罗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世遗”,成为真正的国宝。如今,仍在坚持用传统手工艺生产杭罗的仅剩杭州福兴丝绸厂一家,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传承千年杭罗的厂长邵官兴,2014年12月,获“中国传统工艺特殊贡献奖”“中国传统工艺名品一等奖”;2016年11月被授予“中华老字号杰出工匠奖”。

  3月21日上午,记者慕名走进位于杭州江干区九堡镇的杭州福兴丝绸厂,一位50多岁、穿着“厨娘服”忙着理菜的女工,听说是来采访邵厂长,热情地说,你们先坐啊,老头子很激动,一早就去江干区总工会,递交“浙江工匠报名表”了。一问,才知道,她是邵官兴的老伴洪桂贞,同为杭罗织造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因为厂里人手少,这位“厂长夫人”整天不是上机位挡车,就是下厨房烧菜,无所不能且技艺精湛。

  洪桂贞说,我们福兴丝绸厂,说是工厂,连守门的在内就15位工人,我们老邵,说是厂长,其实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工匠,一年到头就知道在厂里围着织机转……

  正说着,邵官兴回来了。今年已经63周岁的老邵身体不错,中气十足。他说,我出生在杭罗世家,祖上从光绪年间就开始织造杭罗。爷爷邵明财将杭罗织造的全套手工技艺,传给了爸爸邵锦全,爸爸又传给了我。我从小就是在生产杭罗的机房里长大的。9岁就会摇纡,13岁上织机,17岁掌握杭罗制造的翻丝、纤经、穿综、织造、精炼、染色等所有传统工艺,活了60多年,有50多年在织杭罗,保杭罗。

  邵官兴说,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倾注全部心血,搜罗、保留了目前仅存的8台木制传统织机,扩展了自己家的小作坊,创办了福兴丝绸厂,也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国内唯一使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的厂家,就只剩下我们福兴丝绸厂一家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千年的工匠手艺,你说,我怎么可以放弃?说啥也要传承下来,我还建了杭罗博物馆,一定要让杭罗成为杭州历史的金名片。

  厂里的老工人,比老邵年长一岁的胡子兴,说起这位从小一起玩大的老伙计,满满的都是敬佩。他说,老邵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杰出工匠,他对杭罗织造工艺的传承和光大,那真叫一个执着啊,他的身上就是有一股“杭铁头”精神。就拿10年前工厂的一次搬迁来说,他硬是带着我们用人力车,也就是杭州人常说的大板车,将杭罗织机一台一台,小心翼翼地拉过来。这老伙计属马,真的就像奔跑的马,一刻也停不下来。

  厂里最年轻的一位女工孙雅美笑着说,我们厂还有“一怪”,15位工人中没有一位外来务工人员,这在杭州很少见吧?我们15人都是当地纺丝织绸人的后代,生下来身上就有杭罗的“印记”。我从18岁一直干到今年49岁,快做奶奶了,还在织杭罗。我就敬佩老邵人好手艺好,不管哪台织机,他老远听到有点响声不对,就晓得哪个零部件要修要换或要加机油了。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邵官兴守着祖传的杭罗产业,一年忙到头,几乎不赚钱,有的年份甚至还亏过钱。问老邵,你这么辛苦究竟为了啥?这位从骨子里往外透着老字号工匠倔强劲的花甲老汉直言,大道理么,我也说不上来,就想着老祖宗留下来这么好的杭罗,决不能在我的手里失传!(记者周金友 通讯员赵永久报道)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