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在安徽省祁门县城S326道路两边,各色广告牌逐渐亮了起来,让人应接不暇,内容都是不同品牌的红茶。
就在此刻,一辆装载着茶青的小货车向路边的厂房疾驰而去,这是几十名采茶工从大山深处一天劳累采来的茶叶。而此刻,红茶厂内,一群工人已经等待多时,茶青必须尽快进入制作流程,这是保持茶叶清香的最基本要求。
接下来是卸货,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十几个小时初制程序后的茶叶,被称为“红毛茶”。然后,经过初抖、分筛、打袋、飘筛、撼筛、手拣、拼配、补火、匀堆等十几道精制工序,真正的祁门红茶才能完美呈现。
比起初制的程序化,精制工序极其考验手工,有的制茶人学了一辈子,也未必能全部把握精准到位,可能只掌握了其中几道工序。像擅长审评拼配的闵宣文老人,他了解厂里所有茶叶原料的来龙去脉,经他拼配的茶叶,等级只升不降,能让一批茶叶的滋味、口感和香气达到一个更高水平,而他用66年的时间才练就“闵拼”的金字招牌。
64岁的谢永中,精通祁红初制和精制工艺,特别是筛分技术,40多年的老手艺,如今只要把手里的筛子往上轻轻一扬,就能准确筛出内质未达标的茶叶,留下的都是好茶。
闵老说,“我们祁门茶厂的师傅,做了一辈子红茶,其实喝得很少,以前在厂里,要么喝大茶桶泡的红茶梗,要么就喝几毛钱一斤的炒青(一种简单炒制的绿茶)。”究其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用祁红向前苏联置换战备物资,做茶不喝茶,全力支持国家,成为祁红匠人们心口相传的规矩。
“我们在祁门茶厂工作所形成的职业素养、人生态度以及对做好祁门红茶的精神信仰和操守,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在这件事上,我们永远敬畏着在那个年代颇受重视的价值观。”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陆国富说,他曾经是闵宣文老人的学生,每天早晚,他都会接送闵老上下班。
闵宣文、陆国富、谢永中,是祁门众多红茶传承人中的代表,在这些传承人的努力下,人们再次看到祁红振兴的希望。
2016年的4月,祁门小镇游人如织,除了传统的红茶产业外,这里正在发展“祁红+”战略,探索祁门红茶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祁红博物馆、红茶庄园成为游客采摘茶叶外新的旅游项目。
而在博物馆楼上的茶叶审评室,今年茶园新茶泡好的茶水放在一边,闵老拿起勺子小口慢品,“对,就是这个味,收好了,今年的特级祁红茶就是这十几斤了!”
捞纸王探访:体会“片纸皆辛苦”的艰辛(组... | 2014-07-11 |
丁武明:换一种方式记住历史(图) | 2014-07-11 |
华裔女匠人 幸福不过“一双手”(图) | 2014-07-11 |
丹增旺扎:巧手开创“金灿灿”的生活 | 2014-07-11 |
蒋淦勤:一把壶 半世缘 | 2014-07-11 |
【艾德莱斯炫昆仑】图尔荪巴柯尔和“活着”... | 2014-07-11 |
72岁日本匠人秋山利辉出书:年轻人要做不... | 2014-07-11 |
北京市劳模、钧天坊创办者王鹏:古琴就是我... | 2014-07-11 |
王宝双:用耐心成就 景泰蓝磨活第一高手 | 2014-07-11 |
郑勇:匠心用作瓷器魂 | 2014-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