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手工布鞋里的工匠精神
//m.auribault.com 2016-06-10 来源: 劳动报
分享到: 更多

  平均一天做半双鞋他曾经一个人在“战斗”

  大美华布鞋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创始于1940年的“大美华”,由“大陆”、“美生”、“东华”三家制鞋业作坊合并而成,注册商标“飞脚牌”,它穿着美观舒适,为妇孺老幼所喜爱,曾先后在泰国、菲律宾、香港等地开设分店。该品牌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年产量达到300多万双,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立了300多个销售网点。  说起大美华的辉煌,公司原经理曹文佩滔滔不绝:“1986年到1988年,销售额2500万元,利润100多万元。每天都有一部5吨的卡车来到门市部运货,消费者要半夜排队才能买到鞋,有的还要凭票购买,供不应求。”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字号企业受到了冲击,业绩逐年下滑,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营困难,应收款也讨不回来,员工面临下岗。曹文佩说:“原本90多人的企业,到1997年只剩下12个人,但我们重整旗鼓,成立了新大美华鞋业。”

  早在1978年,丁小南就因出色的制鞋技术,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为了恢复老字号特色布鞋,丁小南在离开大美华短短几个月后又被请了回来。只有他一个人,只有他一双手,哪怕技术再高超,面对林林总总30多道工序,也只能慢工出细活。丁小南记得,“一个月大概能做十几双鞋子”,平均一天只能做半双。但由于丁小南一个人的坚守,老产品逐步得到恢复,老字号得到了重生。

  后来,大美华又找回了宦思鹏等老鞋匠,加入了年轻的顾露,在流水化作业下,4个人一个月能手工定制100多双布鞋。有了可靠的帮手后,丁师傅便有余力设计布鞋新款式和新图案,高帮、低帮、单鞋、拖鞋,新婚夫妇喜爱的“龙凤呈祥”,老人祝寿的“松鹤延年”,充满喜庆的“喜鹊临梅”……上海世博会期间,大美华被授权为世博会特许生产商,为世博会精心设计推出了60余款世博系列布鞋。2011年,大美华布鞋被评为“上海名牌”,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

  你以为这些制鞋师傅是被高薪请回去?顾露轻轻叹道:“丁师傅除了退休工资,每个月就拿3000元左右。我么,资历浅,基本工资当然就更少了。”守在这里,是不忍心一套制鞋绝技就此封存在档案馆的碟片里。

  退休人的再创业传承在新旧交替中发芽

  曹文佩,退休,任技术顾问;丁小南,71岁,返聘设计师;顾正兰,退休,现任店长;宦思鹏、孙宝根,退休后仍在制鞋岗位工作……在大美华,称得上是“退休人的再创业”,或许也只有退休了,才不会斤斤计较得失,而是沉下心来做想做的事业。

  虽然创业者不再年轻,但经营理念却不陈旧。2008年,曹文佩借“老字号”的东风,在陕西路开出了特色门店,吸引中外游客光顾,传统手工布鞋成为热销产品。“2015年订货最忙的时候,要等2个月才能拿到货。”曹文佩透露,如今的消费群体也逐渐年轻化、时尚化。有位在恒隆上班的女士,先后买了十几双手工鞋,家里、办公室、车上各备一双,冬、夏款都有;有位澳大利亚华侨,一次购买30多双手工鞋,刷卡14500元,甚至没开口还价。母亲节,买绣花鞋给妈妈;重阳节,买软底鞋送老人;新婚,送上织锦缎的情侣鞋;孩子周岁,送上亲子布鞋……

  丁小南在坚守传统老工艺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了现代人对布鞋的审美需求,在私人定制方面更是做到极致。曾有女顾客在家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到大美华,请求丁师傅为其做一双穿上能走路的布鞋———那位女顾客年轻时爱穿高跟鞋,天长日久导致严重的拇外翻,跑遍上海都买不到穿上能走路的鞋子。“像这样的特殊脚型,必须重新印脚模、做鞋楦,第一双做不好,可能要做第二双,花的时间是普通手工鞋的3倍以上,但特殊定制的价格却没有翻倍。我不好拒绝她们,大美华布鞋做的是品牌和服务。”

  至于顾正兰,守着闹市15平方的小店,又通过互联网打通了客户人脉。老顾客要订什么鞋子,微信上发来照片,选定颜色和尺码,通过微信钱包和支付宝完成交易,用快递把鞋子送过去。新出了什么鞋样,发在朋友圈里展示,顾正兰也是得心应手。哪怕身在海外,都能通过她联系到大美华。

  几年后,当老一辈制鞋匠做不动了,大美华的手工鞋是不是就成孤品了?曹文佩没有那么悲观,他说:“传统手工艺不会那么快消亡,等到那个时候,顾露这一代就出师了。到那个时候,也许又有一批人抛开杂念,静下来做一双手工布鞋。”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