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刘生福投入了全部收入三分之一:18年捐款捐物400多万元
//m.auribault.com 2016-03-3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18年捐款捐物400多万元,资助家庭千余个,受益者5000多人,投入了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

“我与慈善有个‘约定’”

  身穿深蓝色的毛衫,衣领和袖口磨出了毛边,下身是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花白的发茬从白色的帽沿边露了出来,粗糙的手指总是习惯性地摩擦自己的鬓角,憨厚的笑容透露出一种农民的善良与和蔼……日前,记者见到刘生福时,很难将他那忠厚、淳朴的形象与拥有千万元资产联系起来。

  18年来,刘生福共捐款捐物400多万元,经他资助的家庭有1000多个,受益群众达5000多人,仅在医院抢救室里他就资助过10多位病危患者,为此他投入了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

 缘起一件好事

  只要提起慈善事业,刘生福的眼中就闪烁着亮光。刘生福做慈善得从他17岁开始说起,那时他还是西宁市一家工厂的农民工。

  “有一天,我下班路过西宁市城中区花园北街的一个大坡时,突然看见一个姑娘骑车飞速而下,失去控制的姑娘连人带车一下子栽倒在一个大坑里,顿时口吐鲜血。”当时路上没有其他人,刘生福想都没想就下到坑底,将姑娘扛到肩头送到了医院。

  做了好事的刘生福当时没有高兴,反而有点担心,他害怕姑娘出什么意外把责任推到他身上。果然没几天,几个陌生人和一位警察来到他家,他担心自己“摊上大事了”,当几位来者说明情况后,他才知道,姑娘的家人是来表示感谢的。

  “那种做了好事的身心愉悦感,让我终生难忘!”从此以后,刘生福喜欢上了慈善。

 无论亏损赢利都坚守“约定”

  上个世纪90年代,刘生福打工的企业因为不景气破产,他也因此下岗。靠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下岗后的刘生福以几千元本金卖小五金起家,起早贪黑,凭借着一股韧劲儿生意越做越好,1995年他和工友创办了青海异型金属物资有限公司。

  “当时我们5个股东制定公司章程的时候,我提出这么一条,每年必须拿出5万元到10万元做社会慈善事业,特别对见义勇为者、贫困大学生、农民工和孤寡老人等特困群体进行捐助。”刘生福说,不管企业亏损或盈利,如今他都坚持履行着这个“约定”。

  刘生福家在西宁市郊的林家崖村,多年来他总是以对待家人的态度对待社区居民,别人家里的难事他总是竭尽所能。2007年8月,他捐款3万元,为村里的55户贫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大学生购买了面粉和青油,几年来,连续给林家崖村的贫困户捐款捐物20多万元。

  除此,2001年5月,刘生福捐赠4万元的农具给青海省化隆县贫困户,解决贫困户缺少农具的状况;2002年,他得知大通县塔尔填半沟村17岁少女马金花不幸身患脑瘤无钱医治,捐款5000元;2005年春,他得知湟中县上新庄缺少农机配件,无法春耕,他拿出了3.5万元捐款购买了所需配件;2005年至2007年,为湟中县下麻尔小学贫困生资助8.6万元;汶川地震后,他捐款2.3万元和价值7万元的优质无缝钢管用于灾区重建……

  “有一次,他要资助正在医院抢救的人,家里的钱不够,让我立即借了5000元,这让我很感动,老刘做得不错,他是我的骄傲!”刘生福的妻子马秀英说。

  靠勤劳致富成为“有钱人”的刘生福,在亲朋好友的眼里却是个“怪人”,他对自己和家人很吝啬,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却出手大方。

  “刚开始我们特别不理解,觉得他对家人特别抠门,家里买了车,他却给我们全家人每人办了一张公交卡,让我们坐公交车去办事。”刘生福的儿子刘俊说。

  18年来持续做慈善,刘生福先后获得首届“西宁好人”、青海首届十佳法治人物和首届青海最具爱心慈善捐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我的人生奉行两个常(长):经常做善事,长期做下去。”刘生福说。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