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随着中车株机走出国门,曾艳梅把职业目标由“到全国走走”提升为“到全世界走走” — —
“曾教授”炼成记
曾艳梅在转向架制造现场检查。韩艺 摄
曾艳梅已经记不清最早是为何被叫成“曾教授”了,那是她真正评上“教授”之前的事。同事这么叫,客户也跟着这么叫,带着敬重的语气,她只好一再解释:“我不是教授……”
“曾教授”不是大学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教授,是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转向架研发部的总体设计主管,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前,她刚从马其顿考察回来。
东南亚、非洲、欧洲……七八年前,曾艳梅没想过自己设计的转向架,还能奔跑在国外的轨道上。但随着中车株机走出国门,来自益阳农村的“曾教授”,也把职业目标由“到全国走走”提升到了“到全世界走走”。
“来了个能收发报纸的”
“东忙西忙,20分钟就过去了。”曾艳梅身穿公司统一的西装制服,不施粉黛,只扎着简单的马尾,鼻上架着的一副细框眼镜倒还真有点做学问的架势。刚坐下来,她的手机又欢腾地叫了起来。
20多分钟过得飞快,20多年同样转瞬即逝。1995年,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别说对“转向架”,就连录取通知书上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曾艳梅也一点概念都没有。不过,她和家人对此毫不在意,“跃农门”上大学,是天大的喜事。
“轨道列车的转向架,作用类似于汽车的底盘。”如今,大学毕业18年,她早已找到恰当的比方来解释自己的工作。挂了电话,曾艳梅就比划了起来。
不同于乘客看得见、摸得着的地铁和动车车厢,外貌如四轮“小板车”的转向架被搁置在车厢的下面,是轨道交通的“后台”设备。即使是转向架设计师,也得弯腰甚至趴地才能看见它的真面目,在外检修时,弄得一身灰一身土是常有的事。正是这不起眼的转向架,直接关系着列车转向、减震、牵引制动等功能,“是决定运行安全的关键部件。”
2004年,曾艳梅由设计货车转向架的株洲车辆厂调入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时,订单少,转向架设计师人数也少,所在部门此前更是一个“和尚部门”。她来报到后,一位同事打趣说:“终于来了个能收发报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