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陈德明:为国铸剑(图)
//m.auribault.com 2016-07-25 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 更多

神奇的导弹“精算师”,解决问题的“万能手”。他带领团队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攻坚克难,书写一个又一个科研传奇

  说起陈德明,大家除了工作上称呼他“陈总”外,还不约而同提到他的两个“雅号”:导弹“精算师”,解决问题的“万能手”。

  一年仲夏,某型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失利,弹头解体,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这是该型导弹列装前的一次关键试验,对装备部队起着决定性作用。倘若找不到弹头,就无法分析故障原因,拿不到宝贵的试验数据。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弹头。根据给出的几十个残骸落点坐标,基地每天组织部队在上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空中和陆地拉网式搜索。

  七八月的戈壁滩,最高地表温度达60多摄氏度。一天搜索下来,战士们嘴上、脚上都起了泡。两个多月过去,毫无收获,搜索陷入了僵局。

  此时陈德明临危受命,他承诺一周给出结果。陈德明带领团队经过7天7夜反复建模计算,最终把落点定位在东西5公里、南北3公里的范围内,这一落点区域将搜索范围缩小到了百分之一。

  “太神了!”大漠“寻针”,试验人员按照陈德明标定的区域搜索,很快就找到了弹头残骸:距离他划定的中心点东西偏差仅1300米、南北偏差仅100米,这相当于目标搜寻定位的十环!

  “有难题找陈德明”“叫陈德明来”,在靶场试验遇到难题时,这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在领导和同事眼里,陈德明总是能创造传奇——

  2年破解前沿领域“老大难”。动态目标下的测量数据自由融合,是测控领域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陈德明持续研究某滤波基本定律并大胆猜想反复证明,一举破解困扰动态测控的三大难题。

  20天啃下重大试验“硬骨头”。那一年,基地组织某新型导弹飞行试验,上级机关要求3个月内解决高速目标评估难题。陈德明带着大家对靶场数十次任务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最终不仅20天完成任务,而且实现精度高于靶场设备测量1个量级。

  1小时降服重大试验“拦路虎”。一次,我国某重大专项任务第一次飞行试验在即,突遇“拦路虎”——在建立准实时脱靶量计算模型时遭遇困难。陈德明带领人员1个小时编成计算模型,使问题迎刃而解。

  有时试验出现故障陈德明不在现场,只要一个电话说明现象,他就能判断出故障原因;有些分析计算结果给他一看,他指出是计算软件错了,一查,果然是。这些看似神奇的能力背后,源于他平时的苦心积淀,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某型导弹进入定型试验阶段。按照惯例,这通常需要进行9次试验,但当时,上级只提供了4枚试验弹。而且,基地靶场无法满足导弹的最大射程。

  陈德明不信邪。他利用所学知识,不断改进创新试验方法,带领团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保证了该型导弹第一时间装备部队。

  此后,基地新建了满足导弹射程要求的效应靶场。该型导弹又先后进行了数十次试验、训练和演习飞行。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导弹估算结果与实射数据高度吻合。一位老专家不禁赞叹:“你们真了不起,创造了导弹武器试验鉴定的奇迹!”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