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卜宪群
//m.auribault.com 2016-09-0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系统完整,就如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了全面阐述。作为一名亲身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史学工作者,深感鼓舞,谨就此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过知识变革、经验总结、资政育人、思想先导的作用,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性认识高度,也标志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熟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变革的当代,史学工作者应该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史学研究自觉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首先,史学要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源于历史自信。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5000多年文明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养分”。当前,史学工作者应当坚决摈弃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深入研究探索这些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提供“历史底蕴”,树立全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其次,史学要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和提出的重大问题发挥出“独特优势”。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史学应当深入研究、系统阐述这些思想体系、知识智慧、理性思辨,用“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分析它们在各个时期的思想先导、求新变革、锐意进取中的历史作用,为伟大的时代变革提供史学支持。

  再次,史学要为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提供历史借鉴。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经验,解决中国问题必须立足中国大地,史学工作者应当从中华民族历史、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智慧经验,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探索经验,服务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史学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

  当前,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失语”“失踪”“失声”的情况在史学界也存在。史学界必须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发挥史学研究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中的堡垒作用。

  首先,史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必然。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史学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式、话语体系,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道路与规律,更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中提供了强大的历史支撑。史学研究如果不“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其次,史学工作者必须认真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做到真懂、真信。总书记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当前,史学研究中碎片化倾向依然普遍,从具体问题出发多,理论关照少;就事论事多,探讨规律少;标签、淡化、边缘甚至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仍然存在,这就要求史学工作者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严谨求实、冷静钻研的态度来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真谛,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发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价值。

  再次,史学工作者必须解决好史学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总书记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一条最基本原理。只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才真正关注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真正做到为人民大众服务。坚持唯物史观与坚持为人民研究历史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史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研究历史的价值观。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体系

  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深挖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体系也应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总书记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体系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融通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方面的资源,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会贯通,使之成为推进史学创新的“有益滋养”,要立足中国历史实际,推出“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其次,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史学研究应当秉承创新精神,在唯物史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中揭示规律,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规律理论,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提供新思想新理念。

  再次,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总书记讲话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史学领域来说,落实总书记的指示我们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彻底改变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部分领域边缘化、失声、失语的状况;二是加快完善历史学学科体系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巩固发展已有的史学优势学科。四是要重视保护具有重要文化传承意义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使史学学科体系健全扎实、优势突出。在注重文化传承、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史学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应用性特点。

  史学研究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杜绝仍然存在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逃避现实、闭门造车等不良学风。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祖国、为人民做学问。(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