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重新点亮凝聚在工装上的职业荣光-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让我们重新点亮凝聚在工装上的职业荣光

2019-03-11 07:33:45

  劳动报北京3月10日电

  产业工人兴,则中国制造兴、中国经济兴、中国发展兴。建设一支宏大且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不仅不少年轻人不愿去当工人,甚至一些职工家庭也不愿让下一代接过职业的“接力棒”。

  都说劳动光荣,工人伟大。可为何如今当工人,就没了吸引力呢?理应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基础的年轻人们,又去了哪里?那一身象征着职业荣光的工作装,为何变得黯然失色?

  这些疑问,成为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们思考的话题。他们纷纷表示,必须多方合力入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大职工创新力度扶持,不断提升工人职业荣誉感,新时期的产业工人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一个简单问题引发连锁思考:工人去哪了?

  “在美团发布的《2018年外卖骑手群体研究报告》中显示,美团200多万名骑手中,31%的骑手上一份工作是产业工人。”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纯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工人是制造业的根基,这种流失率不免让人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年轻人都不愿去当工人了?

  “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工人队伍是金字塔型,底部的工人基础越来越少,顶层产出的工匠就会相应降低,这对推动制造业发展无疑是威胁。”詹纯新表示,要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上积极引导,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人才。

  工人去哪了?

  这一问题也引发着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的思考。

  “当年,我的梦想就是进厂当工人。”张恒珍表示,而现在,家长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工人,不少年轻人自身也不愿意当工人,“我带了这么多的徒弟,可真正留下来的比例并不高,不少都转行了。”

  张恒珍表示,有徒弟告诉她,当工人没有荣誉感,“哪怕在同学聚会上,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操作工,觉得没有面子。”

  “都说劳动光荣,工人伟大。那为什么一份伟大的职业,反而留不住人?”张恒珍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对工人群体的整体认同度太低,工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也不足。

  工人去哪了?

  这一问题,还让全国政协委员、全总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牵挂。

  李守镇认为,中国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社会应多关注报道技术工人的贡献和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不能“五月来了六月走”

  讲好工人故事营造尊重劳动氛围

  提起军事题材电影,人们总会不由自主想到《战狼》、《红海行动》;提起科幻题材电影,今年大热的《流浪地球》更是创造了票房纪录。

  那么,提起工人题材的电影呢?你还能想到什么,又能说出几部?其实,改革开放后,《师傅》、《二十年后再相会》、《快乐单身汉》、《赤橙黄绿青蓝紫》、《我们的八十年代》等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工人们的精神面貌与火热生活。然而,近些年来,这一系列的文艺作品几乎门可罗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人与国家共成长、同进步,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不无遗憾地指出,在国内一些主流媒体上,在影视剧作品、文学作品和文艺晚会中,工人故事、形象远没有一些明星、精英等群体那么光鲜,他们的喜怒哀乐、诉求呼声鲜被提及,与他们的国家主人翁地位不相称,导致部分工人有被边缘化的失落心态,影响了积极性的调动与作用的发挥。

  “目前宣传工人的主体主要在工会系统。”吕国泉指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宣传文化部门对宣传工人还不够重视,仅集中在“五一”等节日期间,没有形成长期机制、固定栏目和拳头产品,缺乏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在载体和方式上方法不多、创新不够,才会导致“劳模精神五月来了六月走”。

  吕国泉认为,在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的今天,工人题材文艺作品和宣传报道反而走向低迷,这与传递时代发展正能量可谓格格不入。

  “普通工人很少在各类媒体和影视剧中上‘头条’、作‘主角’。”吕国泉指出,即使有所反映,一些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往往也只是落后、低端和被同情的人设,助长了一些人轻视工人、贬低一线生产劳动,指望一夜暴富、坐享其成的浮躁心理和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

  在其看来,为讴歌中国工人的伟大成就,唱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主旋律,更加充分调动广大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好中国工人故事势在必行、尤为迫切。

  为此,吕国泉建议,把宣传中国工人、讲好中国工人故事上升为国家行动。中国故事是由一个个具体故事组成的,讲好中国工人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的中国工人的奋斗、奉献。赞美国家成就的同时,也要把镜头、笔墨聚焦到千千万万普通工人身上。

  吕国泉认为,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制定总体规划,作出制度安排,建立起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工人长效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这既是提升工人社会地位的需要,也是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需要。

  不仅如此,要充分发挥多元媒体和文化阵地作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通过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和优秀栏目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加大对各行各业工人的宣传力度,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传,让普通工人用自己语言讲好自己故事,表达利益诉求,反映工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苦所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注重对普通工人的宣传,将工业文化、工厂教育、工人故事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使劳动意识和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融入到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全过程。文艺工作者要把更多的工人形象搬到荧屏、舞台和作品中,为普通工人“树碑立传”,使他们能够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电视有影、网上有论,赢得社会的尊重。

1 2 3 共3页

来源: 劳动报
编辑: 尹文卓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