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跆拳道课上,吴静钰为同学们进行动作示范。高踢、下劈、横踢等一个个陪伴她驰骋赛场、战胜对手的“杀手锏”招式令同学们惊叹不已。
除了跆拳道以外,吴静钰还同时教授太极拳课。每节课上,她都要逐一示范动作,虽然项目不同,但传授给同学们的体育精髓不变。
来到吴静钰俱乐部里学习跆拳道的小朋友越来越多。活动中,她将体育游戏与跆拳道的基本动作元素相融合,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
本报记者把拍摄于2007年跆拳道世锦赛期间吴静钰参赛的照片赠送给她。看到自己的照片,吴静钰爱不释手。
每次课后,吴静钰都会模仿同学们在课上出现的错误动作。大家在一片“哄笑”过后更加深了印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跆拳道俱乐部里,吴静钰参加北京、伦敦、里约三届奥运会时穿戴的护具同时展示,记录着她不凡的经历。
课间,吴静钰静静地走在人大校园里,不熟悉的人或许以为她是位大学生呢。完成了从奥运冠军到教师转型的吴静钰说,她非常喜欢行走在校园的感觉。
她曾抵达巅峰,也曾遭遇禁赛,她曾两获奥运金牌,也曾遗憾告负!去年9月,练习跆拳道17年之后,奥运冠军吴静钰开始转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当起一名体育老师。
其实,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冠后,吴静钰就想过退役,那时她就在思考自己能做点什么。与其他投身影视圈的运动员不同,吴静钰想把自己热爱的跆拳道与教育结合起来。2015年,她在国家跆拳道队当起了教练员,为进入大学当老师提前热身。
以国际顶尖的技术实力,来大学从事基础教学,对一位奥运冠军而言,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但吴静钰教得很认真。
每周,吴静钰在人大有六节课,包括一节跆拳道和五节太极拳,为了上课方便,她租住在人大东门附近的公寓里,周一到周三上午8时开始上课,她总是提前出现在课堂上。
在跆拳道课上,她细致考察学生的身体素质,发现她们韧带很差,而后根据她们的情况编写了教案,并在教学中加强了柔韧性的练习。
生于1987年的吴静钰属兔,一位教练曾以“钰兔”概括她的特点,既坚强又灵动。人大拳道馆的南墙上,挂着吴静钰2008年奥运会的决赛照,那一记凌厉的下劈令人震惊。上课之前,看过这幅照片的学生猜测,冠军老师一定很严厉。
真正接触后,同学们发现,这位瘦瘦的、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老师,就像大姐姐一样亲切。课堂上,从上步、侧步、前滑、后滑、前踢到横踢,一招一式确实严格要求。但她也很细心,会挨个儿纠正学生的动作,也会在课前放音乐为大家提神儿。偶尔看到学生叹气,她会给大家鼓劲儿,碰上学生表现不佳,她更是开玩笑道:“不要逼我起腿!”
对于跆拳道教学的定位,吴静钰想得很清楚,动作并不强调技术难度,更加突出实用性。比如一个动作如果有高位和中位两档,她往往会选择更简单的中位,同时让学生提高运用能力。
抛开力量、技法和速度的比拼,吴静钰更为看重的是跆拳道究竟能在大学生身上留下什么。“跆拳道重道,讲究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更讲究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身为中国奥委会执委、全国青联委员,她也经常走进大学演讲,讲自己为跆拳道付出的努力,也讲自己对于挫折的理解。“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经不起挫折和打击。我们运动员其实每天都在面临挫折,只要能一路坚持下来,挫折不能打倒你,它会成为你人生的垫脚石。”对于里约奥运会爆冷失利,她更不讳言,“我赢过,我输过,我更加有底气;有赢,有输,才更坦然。”
走出运动队,适应外面的世界,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当老师只是一小步的尝试。前不久,以吴静钰名字命名的跆拳道俱乐部也开业了,这是她在青少年中推广跆拳道运动的试点。同时她还作为教练员带领着国家跆拳道队的年轻运动员前进。
昔日的“跆拳道女王”还想在跆拳道教育的江湖上大展拳脚!(饶强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