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大漠·梭梭·老人
——记“治沙愚公”图布巴图(上)
图布巴图观察梭梭根部长出的苁蓉花。新华社发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地区,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就在这里。“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由于荒漠化严重,沙尘肆虐,春天似乎永远与这里无缘。如今,在沙漠的边缘竟奇迹般地竖立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连片的梭梭林傲然挺立,阻挡了沙漠的脚步。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名叫图布巴图的老人。15年来,他坚守在这片土地,种下了5万多棵梭梭树,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把春天带到了塞上,被誉为“治沙愚公”。
出人意料的选择
曾经,额济纳周边也是一片绿色。黑河自祁连山流出,一路向北,汇入居延海。丰沛的河水滋养了两岸的绿洲,胡杨柽柳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随着气候变迁和工农业用水迅速增加,黑河水被层层截流,下游水量日渐减少乃至断流,额济纳绿洲逐渐被戈壁荒漠取代。狂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殃及华北,从此便有了“沙起额济纳”的说法。
“原来这里全是茂密的野生梭梭林,站在里面都看不见人。后来为了建林场,把梭梭拔掉,改种其他的树种,但因为缺水都种不活,这里就成了一片荒漠。”回忆起家乡过去的美景,图布巴图心痛不已。
图布巴图年轻时是十里八乡罕见的大学生,从甘肃师范大学斯拉夫语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额济纳古日乃工作,曾任额济纳旗古日乃苏木人大主席。2002年,他从干部岗位上退下,有着稳定的工资,儿女已在县城安家,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竟提出申请,承包巴丹吉林边缘2000亩荒漠种树防沙。
人们对他的选择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想占公家的地,更多的则认为他是“疯了”。这里从没种活过树,就算他能种活,也是没有收益的“赔本买卖”,一个老头子,哪还经得起“折腾”?
面对流言蜚语,图布巴图只有一句话:“我生长在这里,就想把这里恢复成原来的一片绿色,留给后人。”50岁的他攒着一股不服老的劲儿,硬是在沙漠边缘扎下了根,开启了治沙还绿的新事业。
“越是失败越想干”
万事开头难,图布巴图对沙漠种树毫无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初,他按照传统办法试种了50株梭梭苗,可因为没法保水,一株都没活下来。出师不利却让图布巴图越挫越勇:“我这个人就是越是失败越想干。”
“梭梭树是水多了也不行,水少了也不行。”一次次失败让图布巴图慢慢摸清了梭梭的“脾气”。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当“赤脚医生”的经历,想出了“给大地打针”的奇招:“针头越细,扎进皮肤越容易,伤口极小,很快就能愈合。土地和人的皮肤一样,扎得越深孔越细,水蒸发得少,梭梭成活率就能提高。”他先用水把地浇湿,用钢钎在土里扎出一个又细又深的孔,将梭梭苗种进去,再浇第二道水,这样一来就能保住幼苗成活需要的水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图布巴图的试验终于成功。他开始大规模地种植梭梭,靠他一个人,一天种十几棵,积少成多,积木成林。一棵梭梭浇一次就需要十五六斤水,图布巴图想办法打了口井,用毛驴拉着30壶水,妻子灌水他运水,一天往返四五趟。后来,他又专门买了一辆沙地摩托,造了一个大铁架子,一次能拉48壶水。15年来,这样的摩托他骑坏了7辆。
夏季沙漠里酷热无比,地表温度能达到60度。为防中暑,图布巴图始终穿着他那套旧中山装,“皮肤挨着地上就能烫出泡。”图布巴图说。纵然如此,他仍坚持每天巡护浇水,寒暑不惧。
“时代楷模”苏和:大漠戈壁造绿洲 | 2014-04-29 |
苏和老人栽3000亩梭梭林 把绿色种进大... | 2014-04-29 |
“时代楷模”苏和:大漠深处站起片片梭梭林... | 2014-04-29 |
刘艳玲:“沙漠梅花” | 2014-04-29 |
时代楷模苏和:大漠戈壁抒写绿色传奇(图) | 2014-04-29 |
图布巴图一家:大漠边缘植树人 | 2014-04-29 |
与黄沙掰手腕的人(组图) | 2014-04-29 |
费梦星:沙漠深处七载守望 | 2014-04-29 |
刘铭庭:治沙高手“刘红柳”(图) | 2014-04-29 |
清沙工:沙海中耀眼的存在 夏过“火焰山”... | 2014-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