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连续攻击中国对舆论的“管控”,并宣称中国两会代表委员“噤若寒蝉”。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国记者亲眼目睹了各个会场的活跃发言,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两会组织的记者会上给出了尖锐提问,委员代表的回答坦率而实在,所谓“噤若寒蝉”子虚乌有。
今年的两会报道,媒体把关注点更多集中到两会自身的议题上,前几年过度“娱乐化”的某些报道倾向轻多了,比如大家不再一窝蜂追明星了,揪个别代表委员的某句“雷人雷语”出来过度消费的现象也少了。与此同时每一次记者会的受关注度明显提高,代表委员正式提案吸引了更多注意力。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探讨尤其占据了舆论的中心位置。应当说,这样的变化有很强的积极面。
诚然,有一些人对两会报道少了一些“八卦新闻”的花边热闹一时不太适应,这也难怪。前几年有明星委员被记者追得以“奥运会速度”在大会堂门外奔跑,治国理政的大会到了互联网上几乎成了娱乐味十足的“大派对”,对于那些现象,社会未必就是适应的,当时的批评声实际很多。
不能不说,言论问题是中国的老争议,它因为西方力量的挑动和煽呼更趋复杂。众所周知,言论自由在全世界都是有边界的,只是这些边界的位置和它们的针对性在各国有所不同。西方的多党竞争性选举开放了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攻讦,显示出了热闹,淡化了外界对那里一些重要禁忌的注意。由于西方握有话语权,也刻意不让自己成为言论自由争议的目标。
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这一原则早已载入宪法。在中国攻击基本政治制度显然与宪法背道而驰,必须予以反对。少数人一直争辩在西方攻击政府和总统都没问题,为何在中国攻击执政党和领导人就有问题,原因就在于表面上看一些话差不多,但它们在两个体系中所具有的政治及法律意义截然不同。
中国实际上一直在探索正常的开放言路,互联网出现后,国家对技术带给言论空间的自然拓展抱以了乐观其成的积极态度。然而遗憾的是,前段时间一些舆论活跃人士滥用了那些宝贵的机会和空间,借开放无度释放他们热衷的极端东西,从而破坏了成长中的互联网舆论规范。
以少数大V为代表的对抗性舆论倾向已经对社会团结造成冲击,威胁到国家的舆论健康,一些治理措施的随后发生已是势之所然。应当说,前几年那一拨活跃的自由派人士尤其没有经受住时代赋予他们机会的考验。
中国特色舆论体系建设的主要挑战大概在于如何让正面报道更加深入人心,以及如何开拓建设性批评的空间。关于后一点很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批评滑向危及体制、撕裂社会的攻讦和对抗,二是正常的批评受到限制,社会因批评的减少而损失弹性。
必须承认,把握鼓励建设性批评、反对破坏社会团结的这个度,尤其是使这种把握走向制度化,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同时还须承认,中国对于努力建立这个度是十分真诚的。这么多年舆论的表象“时紧时松”,其实都是在摸索这个度。
这样的探索不可能停止下来,因为中国需要批评,批评本身含有建设意义,开发这种意义永远是政治的重心之一。有人认为这考验的是官方单方面的胸怀,而实际上它是包括官方在内的全社会相关力量互动经验和成熟度不断积累的过程。
中国人决不可把西方体制和外界的态度作为我们的参照系,我们的言论体系必须通过自身实践走出来。大家都应带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善意发挥各自角色,官方应鼓励支持言路的扩大,真诚接受批评。舆论人士则应忠诚宪法,自觉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善用自己的表达权。
黄力之:由克勒闪电辞职想到的2010-08-09 |
七星岩:跟美国谈网络自由?猪都笑了2011-03-31 |
曹 林:失言主持人起码应该道个歉2012-05-25 |
李 平:从无端抹黑叶诗文看西方媒体丑陋嘴脸2012-08-03 |
杨小滨:更应当关注文学意义上的莫言2012-10-10 |
国民可悲论,叫谁心纠结?2014-05-14 |
人民日报: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2015-04-20 |
王江雨:谁都有意见,但法律说了算2015-07-09 |
白彤东:从儒学中探寻治天下之道2015-11-25 |
街区制要在细节下功夫2016-03-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