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对街区制最初的印象是容易迷路。记得刚到美国访学的第一个月,我出去跑步却迷路了,像网格一样的道路,围建而成的街区,四个方向都觉得似曾相识,又无法确定,心中不免怀念国内的独立小区和个性十足的大名,我沿着围墙跑一圈,起码不会迷路。最近公布的中央关于城市发展规划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我国以后的城市建设要推行街区制,以应对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街区制怎么防治拥堵,他山之石或可借鉴。
街区是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核心元素,它是四周由街道围起的建筑空间,构成了城区的基本单位。按照网格化的规划,街区一般是方形或三角形的,按照边长一致的原则,把建筑物建在街区的边上,入口面对街道,半私密的院子在建筑物后面,给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这样,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形成了“街墙”。街区制在美国城市建设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对崇尚自由、隐私意识强、长于批判的美国人来说,这一制度肯定带来了诸多的正效应,才会得以顺利发展。生活在其中很容易体会到这种便利。笔者在美国生活期间发现,不管是独立House(类似于国内的独栋别墅),还是整排的公寓楼,可以从街区的不同方向出入,道路四通八达,比较方便。
由于人口密度、发展程度、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差异,美国的街区制未必适合中国,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是可以借鉴的。毕竟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人类共性的经济社会活动,有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国外先行了几十年的经验可以为我所用。再者,国内很多地方把城市应该有的规模经济变成了规模不经济。城市的高度分工与协作、各类资源的高效配置等优势,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渐渐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高成本的生活抵消,其中有些是城市本身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有些是管理和建设的理念问题。这次中央的文件对城市建设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中一些不良倾向,给出了解决的指导性意见。我国不少城市,曾经是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的重地,城市道路为这些单位让路是常有的事。近些年的房地产热潮兴起,出大价钱住封闭小区的市民也觉得“圈大院”理所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丁字路”、“断头路”越来越多,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出行就像打一场战役,提前准备,设计路线,辗转腾挪,苦不堪言。
当然,中央文件只是对街区制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具体执行需要结合细化政策。公众最关心的是与街区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的提升。把小区道路纳入城市交通网络后,小区的停车、安全管理、相对的私密性等一系列问题都要面对。首先,街区制建设后,开放小区的停车位势必减少,能否仿照国外,建设大型多层的停车场,为居民服务。其次,安全防范管理能否更加精细,每家每户能否安装火警报警一体化的装置,警察巡逻、消防灭火直接到楼下,让居民的安全感提升。还有文明素养的提升也很重要,乱停车、乱鸣笛、大声喧哗,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也可能让街区制推行面临很大障碍。在美国,对别人的私人小空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在此前提下,周边的共享空间,可以为公众使用。
个人认为,街区制是解决我国城市拥堵问题的有益尝试。最近也看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还比较尖锐,可能因为街区制会损害他们花高价买来的城中幽静。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果有人既想享有城市的快捷、便利,又想通过断路、阻桥而拥有相对独立、幽静的环境,这在现代城市是不可能的。这其实也触及了东西方居住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幽静豪宅多选在远郊区,进行封闭式的物业和道路管理,而中国人喜欢在城市中心黄金地段买房设区,闹中取静,一看自己的高档小区让他人自由通过,心中难免失落。最后谈一下一种普遍的担心,就是怕街区制建设的“一刀切”,很多人最怕的是好政策被某些人理解偏、执行歪,扯大旗塞私货,还让群众无法提出异议,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了。(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美国麻省大学访问学者)
人民日报:“一切始于世博会”2009-04-30 |
人民日报:“一切始于世博会”2009-04-30 |
户华为:保护历史街区,留住文化根脉2013-05-14 |
“尿红墙”是否让马拉松“羞不堪言”2013-10-22 |
文汇报: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2013-12-17 |
老街换新颜 促商业与文化双赢2016-02-19 |
推广街区制,关键要看到“人”2016-02-23 |
推广街区制离不开法治的保障2016-02-24 |
推广街区制要吸取小区的长处2016-02-24 |
推广街区制要吸取小区的长处2016-02-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