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果按照正常的生活轨道,崔燕平现在应该坐在北京儿童医院的诊室里,每天面对哭闹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但是,命运就这么神奇,如今,被称为“读心女警”的她每天面对的却是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或是急于洗脱嫌疑的无辜者。当一个警察借助着科技设备和设计精巧的问题,要深入人的灵魂深处,读取最隐秘部分的记忆,监控最细微的情绪,每个人都会发自本能地对抗。但崔燕平说:“我的初衷不是对抗,我的出发点,是帮助每一个坐在我对面的受测者,我要帮助他们证明自己的清白。”
■让发问直指心灵深处
“全国百佳刑警”候选人崔燕平,是刑侦总队七支队副中队长、心理测试专家。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测试室就是她的主场,众多受测者曾经在记者面前这把正对着电脑屏幕的椅子上接受直达心灵深处的测试。
2013年,房山某深山区。一名女性在公路旁遭猥亵后受伤,最后不治身亡。民警进行勘查的时候,附近村民和工地工人们前来围观,现场一度人头攒动,案件的细节经口耳相传,几乎尽人皆知。经过大量调查工作,嫌疑人已经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但谁是真正的嫌疑人?仍是迷雾重重。案子交到了崔燕平的手上。
“所有人都见过现场了,这就有点麻烦。我们怎么才能直达受测者的内心?靠的就是提问,问题必须要有独特性。每个人都知道的东西,无论是亲眼所见、从别人口中听来的,或是他亲身经历的,在内心深处非常容易混淆,如果是这样,他测试中出现什么反应都没什么意义。”崔燕平告诉记者。
于是,崔燕平进山再次进行现场勘查。法医检验,确定被害人死于夜间,地点是距公路大约一百多米的荒地里。但在山路旁,民警曾发现被害人的一只鞋,证明凶手曾经和她在这里发生过接触。没有路灯的夜间山路上,距离最近的人家也有好几百米,嫌疑人干吗还拖着受害者走出这么远?“这就对了。是什么事情让凶手受到了惊吓,才会将受害者拖到更远的地方。”崔燕平意识到,这个曾经让凶手受到了惊吓的场景,是任何其他目击者都无法了解的。
测试的问题出来了:“你在作案的时候,有人经过吗?有车经过吗?有动物经过吗?”每一个受测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全部答“没有”,但受测者李某某听到“有车经过吗?”,血压、皮肤电等指标瞬间蹿升。
虽然现场附近没有监控设备,但远处的探头确实监控到这个时段内有车经过。为获得更准确的突破,测试问题又深入一层:“你见到有车经过,是夜里10点吗?是11点吗?是12点吗?”李某某的各项指标又在听到“11点”时飙升。
办案民警针对李某某进行重点侦查,案件很快告破。
“每一个心理测试民警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善于通过言谈打开受测者心房,有的不善言谈但能迅速抓住重点,还有的是话题编制能力强。我大概属于后者。”崔燕平说,了解案件的每一个细节,确认那些唯有真正嫌疑人才知的细节,才能在这个具体的“点”上展开突破,问出能够刺激到嫌疑人的问题,让他心灵深处出现无法控制的波动。
■提问环环相扣揪出窃贼
也不是每个案件都能找到“唯有作案者才知”的细节,这种案子才是大难题。
数年前,一起发生在外省某研究所内的盗窃案,一度让崔燕平和同事一筹莫展。研究所丢失了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共有11个人能接触到它,其中两个人掌握着办公室的钥匙。但是和绝大多数单位一样,办公室内部并不设防,没钥匙的人也一样能够接触到产品。毫无疑问,侦破工作首先要从这11个人开始。如毫无结果,侦查范围就要扩大到整个研究所。
案件所有的细节都是公开的,失窃的时间也无从推测。心理测试民警可以设计的问题都只能浮于表面。
“常规本来就是用来打破的,最后设计出的问题相当直白。我们把这种题叫作‘态度问题’,虽然直白,却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点上出问题,后面都会跟着一连串问题。”按照崔燕平的形容,这样的工作方式颇有些像横扫人类棋手的阿尔法GO,每下一招,都会根据对手的反应,作出无穷无尽的应对。
常规测试一般只需一到两个小时,复杂一些的不超过3小时,但是这一次,11位受测者每人受测时间长达6小时。对于测试民警,这不仅是脑力,也是体力上的艰巨考验。
结果令人兴奋。当测试到第9个人的时候,大量纷繁复杂的误报中,忽然有了明确的指向,此人在“你是作案人吗”的问题上反应强烈,更重要的是,在随后的失窃物品的位置、处置方式等后续问题上,都在“在家里、在院子里、用火点着了”等具体选项上有明确的反应,整个逻辑链条清晰可见。
崔燕平综合各项测试指标思考一番,坚定地告诉办案民警:“搜查他的家,应该能找到失窃物,至少能找到一部分。”果然,办案民警在杂物堆积如山的阳台上,找到了曾被火烧过的一半失窃物品,而在小区草地上找到了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