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文艺批评谨防不加区分“一锅煮”
——谈构建开放多样的批评形态和评价引导机制
赖大仁
//m.auribault.com 2017-06-0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这个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究竟应当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当代文艺批评,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文学实践发展,需要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里试从文艺批评的开放形态和评价引导机制方面加以探讨。

  关于文艺批评的开放形态问题。从当今文艺批评所面对的文艺现实而言,应当重视建立开放性的批评形态,以适应文艺实践的开放性发展要求。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实践的开放性创新发展,文艺批评开始走向多样化的探索。然而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较大局限性,缺乏真正自觉的开放性批评形态的构建。例如,当今各种批评形态之间,往往相互否定和排斥,主张审美批评就要否定文化批评、伦理批评,提倡文化批评、伦理批评也总要贬抑审美批评,对一些传统批评形态也多持排斥态度。虽然大家都倡导开放多元,却又恰恰缺少开放多元共存共荣的包容精神。其实,面对当今开放性多样化创新发展的文艺现实,各种文艺批评形态都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比如,社会历史批评或现实主义批评,也不能说已经过时,就它所针对的特定对象和问题而言,仍然具有很强的有效性和阐释力。还有生态批评、现代伦理学批评等,也都越来越得到文艺批评界的重视。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建立真正多元开放的文艺批评新格局,应当说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以上主要是从文艺批评的理论视角和价值维度方面而言,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文艺批评的对象类型方面来看。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艺批评,不仅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比较单一,而且对评论对象也往往是统而不分、等同视之,用同样的理论观念和评价标准加以衡量,所以容易导致简单化。当今文艺实践已经远比过去开放和活跃,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也已经实现多样化。除各种传统艺术类型仍具有强劲生命力外,各种新媒体艺术类型更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不仅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性文艺类型仍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面向大众娱乐消费的文艺类型也大有市场。面对这样的文艺现实,单一化的批评形态显然与此不相适应,因而需要加以改进,面向现实构建分层次、分类型的开放性多样化文艺批评机制。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主要面向传统艺术类型的批评形态外,还需要着力构建其他批评形态,如主要面向网络文艺现象的网络文艺批评,主要面向大众娱乐消费文艺现象的大众文艺批评,主要面向儿童文艺现象的儿童文艺批评,等等。目前,网络文艺批评已经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正在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和构建,而大众文艺批评等则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当加快推进各种批评形态的建设,才能适应文艺实践的开放性发展要求。

  再谈谈关于文艺批评的评价引导机制问题。文艺批评的重要功能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问题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引导机制。在当今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现实,比较容易出现一些观念误区和批评实践错位的现象,不利于文艺批评的评价引导机制的建构,值得反思和探讨。

  一是文艺批评的“跟”与“引”的问题。文艺批评要不断跟踪当代文艺创作的发展趋向,对各种新出现的文艺现象及时跟进评论,同时它还要对这种文艺现状加以审视观照,敏锐地发现文艺实践发展中的创新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应然”的价值维度进行评价分析,形成良好的评价导向。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文艺批评完整的功能系统。然而从当今文艺批评的现状来看,则可能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消极被动地跟在文艺创作实践后面,仅限于对文艺现象做“实然”性的描述,以及“存在即合理”式的评论阐释,忽视或放弃了应有的价值评判分析。这样的文艺批评往往落后于创作实践的发展,难以起到评价引导的作用。另一种情况则相反,脱离文艺创作发展的实际,没有对当下文艺现状进行密切关注和研判,更缺少对文艺实践成败得失的切实认知,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或是根据某种期望,对文艺实践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往往把评价引导变成某种空洞的口号。此类不切实际的倡导,由于没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因而也是缺乏有效性的。“跟”而不“引”是评价导向的缺失,“引”而不“跟”则会陷于玄虚蹈空。既着力于“跟”又致力于“引”,才能有效发挥文艺批评的积极作用。

  二是文艺批评“褒优”与“贬劣”的问题。文艺批评的评价引导功能,要通过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方式来实现。“褒优”,就是对具有优秀文学品质的精品力作,或具有积极开拓创新精神的文艺现象,给予切实的褒扬评价和意义阐释,既有助于其意义价值的充分实现,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在批评实践中,好像褒优更能得到普遍重视,似乎也比较容易做到。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把褒优变成无原则和庸俗化的廉价吹捧,引起人们的逆反性、排斥性反应,那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好处说好”如何真正说到实处,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贬劣”的含义不言而喻,而人们的认识却未必到位,在批评实践中要做到则更难,导致文艺批评中没有“批评”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朱光潜先生曾说:文学教育有两重任务,积极地引导人走上正路和消极地指示人避免迷途。迷途的指示有时比正路的引导还更重要,因为先入为主,积习难移,即走入迷途,愈向前走,着迷愈深,愈不易回转到正路。对于文艺实践来说也莫不如此。“贬劣”即是引导文艺避免陷入迷途,同样体现积极的引导作用。不过,真要做到“坏处说坏”也并不容易,如果不能切中问题和充分说理分析,而只是随意性和情绪化地吐槽发泄,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是文艺批评的创作实践评论与文艺观念讨论辨析的问题。文艺批评的评价引导机制还关涉两个主要方面。即开展实际批评,对文艺创作实践及其文艺作品进行评论,通过切实的分析评价褒优贬劣,形成良好的评价导向。在这方面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同时还有理论批评,围绕某些比较突出的文艺观念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论争明辨是非,从而对文艺实践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代文艺批评中,仍然有必要重视文艺观念上的是非辨析,它更能够在文艺思潮和创作倾向上形成影响和引领风尚,这对于文艺健康发展更为重要。前些时候,评论界围绕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等有害文艺观念展开讨论与辨析,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有利于纠正文艺实践中的不良倾向。如何在文艺观念的讨论辨析与创作实践评论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使这种评论引导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则正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四是建立文艺批评的分类评价引导机制的问题。当今文艺批评正在形成开放性发展的新格局,各种文艺批评形态只有根据不同文艺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文艺观念和评价引导机制,才能更有针对性、更切实有效地进行评论引导。比如,现实主义批评重视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原则,强调文艺反映生活的典型意义和认识价值;审美批评重视文艺创作的个性化创新原则,强调文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审美意义价值;当代伦理学批评更为重视文艺创作的伦理化原则,强调文艺的文以载道功能和伦理教化意义。这些都各有道理。而大众文艺批评要面对大众文艺发展的现实,不能不关注和研究其创作上的类型化特点与规律;而且在评价尺度上,则可能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在肯定其健康有益的娱乐价值的基础上,努力倡导“寓教于乐”,可能比较适合它的基本定位。网络文艺批评则显然要从它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特点发出,建立有利其健康繁荣发展的评论原则与评价尺度,如此等等。

  总之,当今时代的文艺批评,有必要改变过去那种不加区分“一锅煮”的状况,构建开放多样的批评形态和评价引导机制,强化文艺批评的有效性、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赖大仁,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