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慢就业”虽好,也别盲目跟风
夏振彬
//m.auribault.com 2016-09-08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慢就业”的背后,除了年轻人个性、就业观念多元等诸多原因,教育环节缺乏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

  大学陆续开学,小鲜肉们集中“上架”,而已经“下架”的应届毕业生们大都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当然,也有不少年轻人不着急工作,而是在家休整、外出旅游,或是为创业做“前期考察”……过去这种行为叫“游手好闲”,现在则叫“慢就业”。

  “慢就业”是这两年才走红的词汇。它的“追随者”大都是“90后”,有的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家“思考人生”;有的不知道想干嘛,于是说走就走去见世面;还有的家庭条件优越,根本不急着找工作……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和这个目前仍“非主流”的群体?在我看来,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共识。

  其一,慢慢来,未必坏。说实话,对于慢就业,很多网友是“羡慕嫉妒恨”的。一直以来,一毕业就工作是大学的“标配”,是年轻人的“必选题”,似乎每一步都要踏准节拍、不能掉队。这种乏味的整齐、单调的划一,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无奈。其实,就业本来就无所谓快慢——如果年轻人能够遵从内心,规划、思考人生,不受外物束缚,不一窝蜂、盲目求职,这其实是件好事,是更理性的就业观。

  其二,“慢就业”是种必然。相比于老一辈的“慢不起”、不敢慢,如今的年轻人成长环境优越,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更加追求独立个性、自我实现,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维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多样性和宽容度的提升,舆论整体上对“慢就业”予以理解和宽容,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年轻人提供了“玩着赚钱”的方式。因此,“慢就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其看不惯,不如“冷眼旁观”。

  其三,“慢就业”也要有底线。青春宝贵,“慢就业”也不能虚度。从身边案例来看,一些毕业生以“慢就业”之名,行放大假之实,他们的“慢”不是思考人生,更没有为创业考察,而是懒散的慢、逃避的慢。这种“慢”无疑会助长惰性,消磨斗志,还有可能引发家庭矛盾。此外,“慢就业”也要有期限,不能一慢到底,无限期延长;更不能不考虑家庭情况、自身状态,任性“啃老”,给家庭增加负担。

  “慢就业”或许能给人生更多可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透过现象也不妨“自查”问题、有所反思。在“慢就业”的背后,除了年轻人个性、就业观念多元等诸多原因,教育环节缺乏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从报道看,有人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有的不知道人生目标何在,还有的根本对就业有抵触心理,能拖则拖。在一些国家,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有职业指导老师,甚至能基本确定就业方向。反观国内,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几乎一片空白,以至于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常常不知所措,盲目跟风;即便在大学阶段,也缺乏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从发展来看,“慢就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非主流”,但其背后还有哪些“真问题”值得更多关注和思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