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让“能工巧匠”成为孩子们的梦想
马建堂
//m.auribault.com 2016-08-02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产业革命历史表明,工匠群体是各行各业的探索家和发明家。他们不仅生产了产品,也创新了精神和文明。而当代的工匠精神,应当是传统和创新、理念和务实、中华文明特色与世界发展大势的有机结合。在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情况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尤具现实意义。我国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适应,中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优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工匠精神缺乏,是一个重要因素。生产高端、优质产品的企业,都是在一分一毫之间倾注了大量心血,日夜精进,进而达到了品质日渐臻于完美的境界。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中国制造”少见享誉世界的品牌。2015年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中,中国榜上无名。同是百年老店,德国福腾宝、双立人、菲仕乐的品质、价格、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认可度,不知要超过我们的张小泉、王麻子多少倍。我们要建设制造强国,没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工匠群体,没有细节和品质的精神追求,根基是不牢靠的。我国虽然货物出口,世界第一已经七年,但仍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我国在劳动成本等传统优势减弱之际,要培育质量、技术、品牌、标准、服务等方面的新优势,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核心还是提高产品质量。某种程度上讲,“人”才是做出好产品的最高技术。

  要成为真正的“匠人之国”需要将工匠精神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与建设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结合起来,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结合起来。首先,要借“双创”东风,使工匠精神成为亿万人民创业创新的价值追求。“双创”和工匠精神,核心都在于“众”和“创”,就是激发亿万人民的热情和活力。通过组织变革、科技研发、工匠技能合作共享,每个人做擅长之事,实现创新资源的大融合。其次,要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过去几级工很自豪,现在好技工很难找。这说明现在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丰,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加入工匠群体。在瑞士、德国,做一个工匠是很多学生尤其是男孩子的梦想。建立并完善“工匠制度”,形成工匠职级晋升、荣誉授予、国际交流的机制,收入分配要向能工巧匠倾斜,调动工匠“在车间完成创新”的积极性。瑞士经验说明,提高工匠地位是避免收入分配悬殊的途径。最后,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工匠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需要社会、企业、教育机构共同完成。如瑞士有完备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9年义务教育后有近85%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我国也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每年我国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如果还有几百万工匠出师,那是何等强大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