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
郑荣胜
//m.auribault.com 2016-04-18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所谓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它首先是一种精神,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努力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神。其次是一种追求,是工匠们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以及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无比执著的职业追求。再次是一种品质,是工匠们执著于产品和品牌,锲而不舍、坚如磐石、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品质。最后是一种氛围,是全社会对工匠们的敬意,以及给予的较高的社会地位。工匠精神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应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

  一、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真正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当前,许多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生产与供给却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由于无法在国内买到高质量的产品,大量购买力流向国外。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商品却在进行低质低价式的竞争,既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更不利于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其要义,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让企业对产品一丝不苟,对质量精益求精,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站稳脚跟。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日渐乏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紧迫。要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首先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创新推进制造业的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真正实现从量到质、从速度到效益、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更迭转换。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转变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但是人的现代化总是滞后于物的现代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仅有“利器”,未必能“善事”,想要“善事”,关键在于用“利器”的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而是人,我们缺的是工匠精神这种现代化的精神以及具备这种精神的人。现代化的设备可以购置,现代化的技术可以引进,但是现代化的精神只能培育。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去推进人的现代化,去培育善用“利器”的人。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服务保障G20的需要。G20峰会的举办,对杭州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全市正以最好的精神状态,上下同欲、齐心协力,打好各项筹备工作的攻坚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求我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埋头干事、不图虚名,敢于担当、敢于胜利,按照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佳效果“四个最”的要求,打造文明工程、安全工程、精品工程,使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让杭州呈现出“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二、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途径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教育先导、源头培育。要通过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强化职业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学生在锤炼技能的同时,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要加强企业的职业培训,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员工培训,有目的地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使之真正成为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并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策引领、顶层设计。政治上要有待遇。着力开辟优秀技工的上升通道,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大力评选表彰杰出技能人才,树立工匠精神先进示范;经济上要有保障。确保技能人才充分就业,提高“巧匠”“大匠”的收入、待遇,让劳动者无需为基本生存烦忧,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社会上要有地位。充分认清、高度重视工匠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认同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主流价值观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追求蔚然成风。法律上要有保护,要切实维护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真正实现体面劳动。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环境营造、文化再造。有媒体统计,截至2012年,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匠人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蔑视工匠的理念不同,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史,更多的是一部能工巧匠创造辉煌的历史,西方不仅崇尚政治家、诗人、思想家,也崇尚科学家、工程师、技师。中国的经济要创新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要转型升级,要适应中国消费者日益“挑剔”的需求,必须要补上工匠精神之“钙”,大力提倡专注、标准、精确、完美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

  三、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使之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要与提升人力素质相结合。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在这个转变、跨越的过程中,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要充分认识工匠的培养对于提升竞争力、生产力所具有的核心作用,积极适应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军,通过人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中国制造的提升。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要与坚持创新精神相结合。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白了就是要转换发展的动力。动力不是靠要素的投入,而是主要靠创新,靠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永不止步,把普通的产品做到极致,实现突破乃至推陈出新,这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既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又是延伸。如果没有“工匠”对本职工作的专心专注、求新求变,就没有产品品质从99%到99.99%的突破。只有把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将天马行空的“创造之力”和脚踏实地的“工匠之心”相结合,我们的发展道路才不会缺乏动力,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要与弘扬劳模精神相结合。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各有侧重。劳动模范注重于“红”,侧重的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工匠精神注重于“专”,更侧重于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如磐石、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专注某件事,专、精、优。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异曲同工。劳模精神最核心的精神特质,都可以归结为工匠精神——既体现了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干一行爱一行,又展示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工匠发声,为工匠正名,才能让工匠找回本该属于他们的尊重和敬意,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生根、发芽、开花。(作者: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