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郭振清-正文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关键在“精准”
郭振清
//m.auribault.com 2015-11-2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包括不合理证明之类的社会治理难题,往往卡在“最后一公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问题意识,面对问题找不到症结,因而解决问题抓不到要害,工作部署和举措缺乏精准性、目标性,甚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客观上使相关举措沦为“形式服务”和“便民秀”。

  据《人民日报》11月24日报道,吉林省公安厅等11个省直部门共同磋商出具证明的依据,探索建立信息交换机制,给不该要的证明“除根”。原来全省公安派出所常年“被要求”开具的证明有51种,在这次清理规范中一次性“砍掉”42种,只保留9种,总量减少82%。

  过多过滥的各种证明一度成为令广大百姓头疼的难题,社会舆论高度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为此展开了大力清理,采取各种措施简化程序、方便群众。但仍有不少“证明难题”一直除不了根,还在困扰着群众的工作生活。

  上述报道中吉林省化解“证明难题”的有效做法,给予其他地方的启示在于,要想真正化解“证明难题”,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工作和服务的“精准”。

  所谓精准,就是看问题、研究问题要找准症结,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对症施治。这样,方能从根源上化解难题。比如,上述报道中吉林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说:“清理证明,关键要解决谁要、该不该要的问题。”证明过多过滥,病根在各部门和单位的“需求侧”。倘若不清理那些不合理的“证明需求”,不对那些乱要证明的单位“开刀”,而只停留于砍掉“供给侧”即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明,其结果必然是:要证明的还在要,开证明的却“依新规”不给开了——被夹在中间的群众办事就更难了。这是导致一些地方原本方便群众的举措最终变味为“为难”群众的重要原因。

  不少事关民生的问题存在多年,各方一直在呼吁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包括不合理证明之类的社会治理难题,往往卡在“最后一公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问题意识,面对问题找不到症结,因而解决问题抓不到要害,工作部署和举措缺乏精准性、目标性,甚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客观上使相关举措沦为“形式服务”和“便民秀”。

  实践证明,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精准。把握好这个关键,切实做到服务精准,需要各地各级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方针和改革举措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际,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只唯实,不务虚,放下架子,沉下心来,深入到群众中间,把自己置身于现实问题中,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体验群众的真正难处。唯此,方能真正触摸到矛盾的节点,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到“七寸”。在此基础上,以直面问题、敢于担当的精神和魄力,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真抓实干,使改革措施“精确制导”、“准确打击”,化解难题于无形,真正实现改革的便民、利民、惠民。

  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距离,实质是隔阂,不容小觑。其中涉及广大党员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涉及服务的思想意识问题,更涉及工作的路数和方法问题。期待更多的地方和部门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涌现出更多的精准之举、成功之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