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甘当“小学生” 当好“小学生”
刘颖余
//m.auribault.com 2016-06-25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欧洲杯的喧嚣中,NBA总决赛显然并不太显眼,中国和NBA的蜜月期也似乎早已成为过去,但即使以最挑剔的眼光,NBA总决赛在中国依然不是可有可无的赛事。

  今年的总决赛在大洋彼岸激起了太多的波澜,小城克利夫兰的狂欢热浪至今仍未消退。抢七、逆转、泪水、香槟、拥抱、亲情,创造历史……人们似乎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悬念和激动人心的总决赛了。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抢七之战在美国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5.7%,有接近3080万人次收看了ABC(美国广播公司)的转播。两项数据均创下了自1998年总决赛第六场以来的新高。

  今年的总决赛为什么好看?悬念当然是很大的因素。比赛胜负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场的最后一刻,这样的总决赛,球迷已经久违了。但仅有悬念显然不够,还要有故事,有各种跌宕和曲折的剧情。仅有故事也不够,还要有英雄,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美国人的英雄主义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血液中。他们有时也津津乐道于团队篮球,但那大半只是因为他们暂时还未找到那个登高一呼的英雄。

  现在,这个英雄又出现了,他就是“小皇帝”詹姆斯。“一座城市一个人”,人们很快抓住了故事的主线。而它的情节又是如此曲折如此生动:有承诺,有信仰;从“背叛”到迷途知返,从出走到“荣归故里”,从怀疑到实现梦想,对于体育竞技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些情节更美妙的呢?

  一个有故事的总决赛,一个带着浓浓鸡汤味的总决赛,当然好看,当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这不只是一个有故事的总决赛,它还有温度,有爱。不信看看抢七之战结束后,那些男人的眼泪、撕心裂肺的呐喊,还有对手之间的深情拥抱、英雄相惜。更不用说,那些看着对手在自己地盘捧起冠军奖杯的主场观众。他们不在乎吗?不痛吗?但他们一个都没有退场。伟大的比赛,需要伟大的观众。那一刻,勇士观众做到了。

  抢七之夜,在开车回家的途中,库里告诉女儿莱莉勇士队没有夺冠。结果不到4岁的莱莉竟然安慰起爸爸:“我知道,没事的。” 一句“没事的”让库里信心重燃,他自信地说:“我的球队没有赢球,我没有打出最好的表现,但这不会成为故事的结局,这只是令人失望的一章。”而另一位勇士大将伊戈达拉也坦言:“这就是人生,你从中(失利)学习,并继续前进,然后希望能够再次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努力做得更好。”

  是的,勇士不必过于沮丧。职业赛事,每年都有,没有人注定就要胜利或者失败,也没有人必须待在什么位置。勇于争胜,但必须接受失利;不断挑战,但一定要尊重对手,这就是职业运动员对于比赛应有的职业态度。与此相适应,观众也需要学会承受失利。职业比赛说白了就是娱乐,当一切结束时,你会发现,它的确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输球?丢冠?真的“没事的”。

  只要有胜负,世上大概就没有完美的、皆大欢喜的比赛。今年总决赛如此精彩,仍有人说是官方操纵的,“阴谋论”在中国球迷中格外有市场。但我并不认为,如此漫长的比赛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我更愿意认为,它是所有人一同努力的结果,比赛双方的运动员和观众都是参与者,再加上各种健全的制度和深厚的篮球文化底蕴做保障,于是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叫好又叫座的系列赛。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制度、文化这些看起来很虚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它们,在NBA才不用担心球迷和对方球员打架,或者在通道里发总冠军戒指之类的堵心事。

  从NBA最终又绕回CBA,多少有些影响人的心情。其实,我一点也不奢望CBA很快就成长为NBA.那并不现实,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CBA来说,我觉得首先要甘当“小学生”——这一点似乎问题不大,CBA从诞生一开始就对NBA亦步亦趋,但除此之外,还要当好“小学生”,就是知道从人家身上学什么,不要光学皮毛,还要学人家的“血”与“肉”;不仅要学人家的啦啦队,还要学人家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培育。倘能如此,我相信,CBA慢慢就会变成“中学生”,直到有一天成长为像NBA那样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