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人生何处不“陪跑”
刘颖余
//m.auribault.com 2016-03-05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文体不分家,先允许我说一条娱乐界的热门新闻。

  经过22年的等待,好莱坞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终于凭借《荒野猎人》拿下了奥斯卡影帝。年年“陪跑”,年年落选,从英俊少年熬成邋遢大叔,全世界的影迷都替“小李子”不忍。但这一次,终于皆大欢喜。

  有关此事,最“正确”也是最励志的诠释是:只要坚持,梦想迟早有实现的一天。这么理解,当然一点毛病也没有,但我仍觉得不够,它也并不完全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坚持就是胜利,作为鼓劲的口号很好,但有时候,坚持了也未必能胜利,适当的放弃反而更为理智。坚持或放弃,全在于当事者对于事情价值的理解和判断。

  回到“小李子”“陪跑”一事,我认为,影迷们纯粹是瞎操心。“小李子”早已证明了自己作为优秀演员的价值,得不到奥斯卡影帝,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重要。当然,奥斯卡也不欠“小李子”一座小金人。奥斯卡影帝,是“小李子”常年努力的结果,但也取决于机缘和时势,要不然,我们也无法释怀:27岁的女演员布丽·拉尔森首次提名即获奖。“小李子”在颁奖仪式上说,“我会为这个奖感谢所有人 ,我们不要把地球给予我们的一切看做天经地义,正如我不会把今晚看做理所当然”。他的确是个睿智的人。有这样的心态,得不得“影帝”,他还是他。

  和演艺相比,体育竞技更严苛,因为绝大多数比赛输就是输,赢就是赢,一目了然,清晰无比。而且通常情况下,冠军只有一个。体育比赛的“陪跑”其实远比演艺界残酷,也更加令当事者刻骨铭心。比如王皓参加三次奥运会,全部只拿到单打亚军,这种事的极端性一点也不输于“小李子”22年的漫漫“陪跑”路,但国际奥委会最终也不会给王皓一枚单打金牌。这是体育比赛的残酷之处,也正是其公平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决出胜负和冠军为指向的体育比赛,所谓的“陪跑”现象稀松平常,甚至是理所当然,问题仅在于我们如何理解“陪跑”。比如正在吉隆坡如火如荼进行的世乒赛团体赛,我们看到,中国队的比赛,大多如砍瓜切菜,说对手在“陪跑”,一点也不夸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存在就没有价值。事实上,还有许多对手甚至没有机会和中国队交手。因为世乒赛团体赛是分成若干级别的赛事,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不过是最高级别的争冠组(24支球队参加)的赛事。世乒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舞台,不只是有中国队。低级组为升入高级组而努力,争冠组为冠军而拼搏,每支球队有每支球队的目标,每个球员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不同方式——这才是完整的世乒赛。谁给谁“陪跑”,真的没那么重要。

  人们之所以那么在意王皓或“小李子”的“陪跑”,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两人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出色,大家不过是希望他们的职业生涯变得更加完美。但说实在的,奥运单打冠军或奥斯卡影帝,对他们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没有这些头衔,其实也一点无损于他们的光芒。

  换种角度看,优秀如“小李子”和王皓者都可能“陪跑”,可见,“陪跑”这件事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陪跑”是平凡人生的常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场合,我们都可能成为别人的陪衬和背景。人生需要这种帮衬和托举。

  世上谁人不“陪跑”,人生何处不“陪跑”。如果能以这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陪跑”,我们一定会释然坦然欣然,而且更有可能去开创独特的有价值的人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