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为何总和高考作文题“过不去”
刘颖余
//m.auribault.com2015-06-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高考大幕落下,围绕高考的话题并未结束。其中最热的新闻之一,即高考作文题频遭吐槽。

  围绕高考作文题的众声喧哗,可谓是常规动作。每当高考作文题目开启,人们便会竞相评判圈点,嬉笑怒骂者有之,上纲上线者有之,痛心疾首者亦有之。其中不乏认可与肯定,但有趣而吊诡的是,大多数评论以负面为主。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并不难料到。这些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高考作文题,以致谁要是说它的好话,似乎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高考作文题有点类似早些年的中国足球,已经被“妖魔化”了。

  高考作文题的设计自然有改进的余地,但要说它们真的有多么不堪,也不是实情。以今年各地的作文题为例,北京首次出现微作文(三选一)和大作文(二选一)的区分,体现了作文考试的开放性,更有利于对考生想象力、阅读量和思辨能力的综合考察。其他地区的考题,有的强调人的和谐自我,有的突出人和自然的融合,有的凸显文化色彩,这些价值取向没有高下之分,只能说是各有千秋。

  有人觉得,个别题目有点儿偏。如被吐槽最多的山东省作文题《丝瓜藤和肉豆须》,的确让人有点不好下手,但它反而提供了更多的立意选择。像这样的作文题,关键不在题目设计,而在评判,如果在作文的评判方面,考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够得到尊重,而不是唯标准答案是从,那么,它反而可能是作文考试的一种创新。

  还有人认为,今年高考作文有一股浓浓的“鸡汤”味。但心灵鸡汤一定不好吗?成人厌倦微信圈内横行的“鸡汤”,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形成甚至定型,喝再多“鸡汤”也于事无补,而中学生显然并非如此,他们需要人生的启迪和心灵的抚慰,如果真的有营养,心灵鸡汤又何必一味拒绝?我们当年都曾在小本上抄写各种人生格言,难道应该为此而感到羞耻吗?

  和心灵鸡汤一样,最近在微信圈里横行的还有一组法国作文的题目。有人以此说事,认为我们高考作文的格局过小。但倘若我们的高考作文中出现“拥有选择权是否意味着自由”,“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等题目,出题者还不得被考生家长骂死?人家法国所谓高考的作文题本来就是针对哲学科目的,这和他们的课程设置有关,更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这样的考试别说我们见所未见,就是在西方国家里也是很罕见的。

  还有人认为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目离现实生活过远,显得有点假大空。似乎让学生谈谈文章和马伊琍,就比讨论“文章与人品”更加接地气。但扪心自问,我们真能接受前者那样的作文题吗?高考作文题是对思想、人性的发掘,是对现实、历史和未来的关照,总是要强调价值取向的。假大空固然需要规避,但真实的低俗就好吗?

  人们为何总是喜欢和高考作文“过不去”?有网友回答:“因为,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还看得懂的东西……”这是调侃,也多半是事实。人们拿高考作文题开涮,首先就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或有心理“阴影”,我们对此又“略懂”一二,当然需要发泄舒缓一下;其次,高考作文题作为显性的公共话题,它也是高考制度乃至整个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缩影。人们对高考作文题的争论或许就是对中国教育的“控诉”。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它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