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高考大幕落下,围绕高考的话题并未结束。其中最热的新闻之一,即高考作文题频遭吐槽。
围绕高考作文题的众声喧哗,可谓是常规动作。每当高考作文题目开启,人们便会竞相评判圈点,嬉笑怒骂者有之,上纲上线者有之,痛心疾首者亦有之。其中不乏认可与肯定,但有趣而吊诡的是,大多数评论以负面为主。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并不难料到。这些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高考作文题,以致谁要是说它的好话,似乎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高考作文题有点类似早些年的中国足球,已经被“妖魔化”了。
高考作文题的设计自然有改进的余地,但要说它们真的有多么不堪,也不是实情。以今年各地的作文题为例,北京首次出现微作文(三选一)和大作文(二选一)的区分,体现了作文考试的开放性,更有利于对考生想象力、阅读量和思辨能力的综合考察。其他地区的考题,有的强调人的和谐自我,有的突出人和自然的融合,有的凸显文化色彩,这些价值取向没有高下之分,只能说是各有千秋。
有人觉得,个别题目有点儿偏。如被吐槽最多的山东省作文题《丝瓜藤和肉豆须》,的确让人有点不好下手,但它反而提供了更多的立意选择。像这样的作文题,关键不在题目设计,而在评判,如果在作文的评判方面,考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够得到尊重,而不是唯标准答案是从,那么,它反而可能是作文考试的一种创新。
还有人认为,今年高考作文有一股浓浓的“鸡汤”味。但心灵鸡汤一定不好吗?成人厌倦微信圈内横行的“鸡汤”,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形成甚至定型,喝再多“鸡汤”也于事无补,而中学生显然并非如此,他们需要人生的启迪和心灵的抚慰,如果真的有营养,心灵鸡汤又何必一味拒绝?我们当年都曾在小本上抄写各种人生格言,难道应该为此而感到羞耻吗?
和心灵鸡汤一样,最近在微信圈里横行的还有一组法国作文的题目。有人以此说事,认为我们高考作文的格局过小。但倘若我们的高考作文中出现“拥有选择权是否意味着自由”,“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等题目,出题者还不得被考生家长骂死?人家法国所谓高考的作文题本来就是针对哲学科目的,这和他们的课程设置有关,更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这样的考试别说我们见所未见,就是在西方国家里也是很罕见的。
还有人认为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目离现实生活过远,显得有点假大空。似乎让学生谈谈文章和马伊琍,就比讨论“文章与人品”更加接地气。但扪心自问,我们真能接受前者那样的作文题吗?高考作文题是对思想、人性的发掘,是对现实、历史和未来的关照,总是要强调价值取向的。假大空固然需要规避,但真实的低俗就好吗?
人们为何总是喜欢和高考作文“过不去”?有网友回答:“因为,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还看得懂的东西……”这是调侃,也多半是事实。人们拿高考作文题开涮,首先就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或有心理“阴影”,我们对此又“略懂”一二,当然需要发泄舒缓一下;其次,高考作文题作为显性的公共话题,它也是高考制度乃至整个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缩影。人们对高考作文题的争论或许就是对中国教育的“控诉”。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它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沈阳晚报:真实,是评价好作文的第一标准 2010-06-08 |
沈阳晚报:真实,是评价好作文的第一标准 2010-06-13 |
姜泓冰:不要期待北大招生“放卫星” 2011-01-25 |
话题圆桌:高考作文是检验公民教育的文化路径 2009-06-10 |
李 清:拯救已经迷失方向的高考作文题 2012-06-08 |
高谈阔论:作文不及格,才能成作家? 2012-06-11 |
陈 强:总有人不信考分“被调包”的真相 2013-08-09 |
叶祝颐:高考诚信不仅是考生的责任 2014-06-06 |
蒋璟璟:“跪求零分”,是调戏也是抗议 2014-06-24 |
然 玉:“跪求零分”,是嬉笑也是抗议 2014-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