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胡印斌:优化官场生态才能铲除“太平官”的土壤
//m.auribault.com2015-09-25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惟其畅通了能上能下的通道,才有可能构建起公开公正的用人机制,彻底铲除那些该负责不负责、该干事不干事的“太平官”的生存土壤

  李克强总理9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用问责利器祛除不作为“病症”,让“太平官”混不下去。根据汇报,针对资金沉淀等不作为问题,截至8月底,已分别收回中央和地方存量资金109亿和2966亿元,处置闲置土地31.25万亩,近期还有20多个省(区、市)将依法依规对包括厅局级在内的200多名干部问责处理。

  这已经是国务院组织的第二批督查问责了,此前的第一批已有7个省对59名干部问责。此番问责的范围、人数远超第一批。而且,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下一步,国务院还要组织第三批督查问责。这表明,国务院的督察力度越来越大,问责到人、打到痛处,已成共识。若能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那些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太平官”,恐怕再难舒舒服服地混日子了。

  其实,该负责不负责、该干事不干事,甚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直是一种或隐或显的官场痼疾。此前,或许因为有“好处”可拿,有“利益”均沾,一些事情还能够在“潜规则”的驱动下得以推动。而在从上到下的强力反腐形势下,此种懒政怠政的情形又开始蔓延,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公权力部门普遍的效率低下。此番收回数千亿沉淀资金、问责200多名官员,就是明显的例证。

  为什么总是会滋生“太平官”?一者,囿于“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官场积习,一些官员既不愿担责,也不想作为,只是在熬资历、混人脉;再者,这也与长期以来地方政治生态的劣化有关系,想干的上不去,热情消退的却长期占着位子。更有甚者,因为选人用人缺乏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还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现象。

  也因此,一方面,有必要采取严厉的问责措施,该“打板子”的要“打板子”,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不仅要坚决采取组织措施,或处分,或撤职,对于为官不为的典型也要公开曝光。拿着俸禄不干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点也不比贪污受贿小。另一方面,还应该不断优化官场生态。从官员的选拔、问责、考评、督查等各个方面,切实构建起严密、公开的制度体系,接纳民意的评价,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公正。这样,才有可能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官员有位子、有舞台,也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治理懒政的长效机制,为勤政、务实、清廉、高效的行政运行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李克强总理也表示,下一步,国务院督查结果要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相衔接。“不作为、不会作为的,就不要占这个位子,要让会作为的上来。”惟其畅通了能上能下的通道,才有可能构建起公开公正的用人机制,彻底铲除那些该负责不负责、该干事不干事的“太平官”的生存土壤。

  古代《官箴》有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退而言之,部分官员即便只是懒政怠政,“为官不为”,也是该受到惩处。政府公共职位是国家公器,本该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服务公众。如果总是想着明哲保身、轻轻松松度日,必将影响政府的形象,损害公共利益。这样不作为的“太平官”,相信随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落实,以及自上而下的监督与问责,当会越来越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