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安徽部分地区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无用、建后闲置现象,重建轻管,后续运转养护资金缺乏,导致已建工程加剧折旧,损坏严重。
实际上,民生工程“变味”的例子,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以至于,大家对这种现象都已经习以为常了,而这种习以为常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安徽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工程,5年内全省总投入10多亿,最终50余万农民建设的沼气池却基本闲置。好好的民生工程,最终效果却只停留在当初的许诺和群众的美好想象上面,这种劳民伤财的事真让人惋惜。
与此相类似的事还有很多。譬如前些年,一些地方要求在耕地上种果树,农民种植果树能够获得不少补偿款,搞得一些农民不惜毁掉禾苗,改种各种果树,几年之后,由于水果扎堆成熟,囿于没有销路,很多水果都烂在了地里,而当初信誓旦旦的决策者,这时已不知去了何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决策者并没有广泛地征求意见,也没有充分调研,只想着让工程“立竿见影”,让上级和外界知道,他们“在其位,谋其政”了。换来提拔之后,谁还会管?
在一定的考核制度下,为官一任当地GDP上升多少,有没有什么特色项目,是衡量官员是否提拔,怎样提拔的重要标尺,在此标尺下,有急功近利的官员为升迁而大兴土木,大搞工程也就不足为怪。虽然对此中央三令五申地明令禁止,但也阻挡不了有人为“前途”前仆后继的趋势。说白了,这些将民生工程搞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官员,根本就没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些工程只是他们升迁的“嫁衣”,等到自己走了,工程搞成啥样,关自己啥事?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首先要建立通畅的监督机制,既然民生工程事关老百姓,就让当地群众彻底地参与其中。在工程上马前,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工程建设中,要及时公开项目进展和资金投入情况,这种参与既有利于培养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公民意识,又能规避工程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现在我们及时修改官员考核机制,实行终身问责,是抓到根本的做法。
南方日报:朱元璋的城墙与校舍责任人制度 2010-05-12 |
范子军:1个普通老百姓对2011年的11... 2010-12-31 |
马想斌:贫困县为何更喜欢“特供领导” 2012-02-07 |
法制日报:让下水道成为“政绩工程” 2013-04-03 |
惠铭生:谁会把政绩这块“宝”压在下水道上 2013-07-23 |
新闻观察:10年改变“逢雨看海”:期盼并... 2013-07-24 |
10年改变“逢雨看海”:期盼并忐忑着 2013-07-24 |
张枫逸:政府性债务,摸底子更要开方子 2013-07-29 |
法制日报:政府债务要跳出审而不计窠臼 2013-07-30 |
吴杭民:举债搞形象工程理应一票否决 2014-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