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做好保卫蓝天“加减法”
陈发明
//m.auribault.com 2017-03-23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由于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治理艰巨,蓝天保卫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整体战、持久战,要有久久为功、弛而不息的韧性,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从当前实际来看,保卫蓝天还须做好“加减法”。所谓“加法”,就是要加力度、加深度、加精度;所谓“减法”,就是减排放、减“套路”、减“门槛”。但不管加法还是减法,落到实处的才是好办法

  从2014年提出“向污染宣战”,到2015年的“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再到今年“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表述彰显出中央政府的决心和力度。实践证明,这场战役战果初显:2016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

  由于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治理艰巨,蓝天保卫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整体战、持久战,要有久久为功、弛而不息的韧性,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从当前实际来看,保卫蓝天还须做好“加减法”。

  “加”什么?首先,要加力度。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坦言,目前环保执法还存在一些制度不健全、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职责落实不到位、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环境执法能力不足等问题。这说明环保执法力度还有加大的空间,需要执法部门、各级党委政府继续保持对环保问题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对违法者问罪,对渎职者问责。

  其次,要加深度。我国重污染地区雾霾形成机理错综复杂,在一些重污染地区还有漏网之鱼。因此,在大气治污中,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燃煤、汽车尾气、扬尘、工业污染等已知污染源的管控,对重污染地区实行网格化的深入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快对雾霾形成机理的深度研究,力争在治理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加精度。治理污染,既要管出口,也要管源头。从总体看,我国污染主要是受偏重的工业结构和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影响,特别是北方地区供暖季,更是治理污染的重中之重、难上之难。找准难点与重点之后,就得精准施策。为此,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那么,“减法”又该怎么做?首要的就是减排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打好蓝天保卫战”的5项具体措施,其中有3项是关于减排放的。治理污染让蓝天成常态,归根到底是要将污染物排放量降到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从这个角度来说,最管用的还是减排这个大招。

  保卫蓝天,还要减“套路”。大气治污的艰巨性,说白了不是污染本身难治,而是污染背后的利益难治,盘根错节的利益背后往往又是错综复杂的“套路”。比如,清洁能源利用率低,一方面是因为输电通道等硬件设施没跟上;另一方面,也与各地打着各自小算盘有关。西北的新能源输到华东,就意味着华东当地的发电企业受损;企业受损,地方财政收入也得跟着受损。利益所向,环环相扣。因此,打好蓝天保卫战,就得多一些大局观,少打些小算盘;多一些实干,少一点套路。

  同时,要减“门槛”。前不久,一家发电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笔者,该企业投入2亿多元资金用于环保技改,改造后的燃煤机组排放量比燃气机组都低。但是,环保投入加大,企业发电成本随之上升,在同等的行业“门槛”下,为环保做出了贡献的他们反而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劣势,一年亏损一亿多元。因此,对涉及环保的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要做出梳理,减少一刀切的“门槛”,对环保投入大的企业应有分类鼓励政策。

  不管加法还是减法,落到实处的才是好办法。打好蓝天保卫战,既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也要有真抓实干的行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才能保卫我们共同的蓝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