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和波兰的成功访问已圆满结束。亮点纷呈的访问成果充分展现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在双边、次区域合作层面以及“一带一路”共建中正大踏步前进。这是一次战略对接、全面联通与合作升级之旅,将成为中国发展接力、外交创新的重要起点。
首先,本着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寻求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不仅有利于构建新型伙伴关系、推动国际秩序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惠及各国民生。在中国与塞、波两国政府分别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均强调彼此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性,并在与两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实现战略对接。中波之间则更进一步,将“共同组织编制中波合作规划纲要”,以实现互利合作、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塞尔维亚和波兰均为该地区重要国家,在“16+1”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两国合作也势必产生对次区域、跨区域合作的拉动效应。发展战略对接一旦落在实处,就会成为涉及民生的众多具体项目,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复苏,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来造福各国民众,这是中国寻求经济结构转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
其次,充分利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平台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推动中欧之间以及欧洲内部互联互通的发展,是对双方利益的共同兼顾和促进,将为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并为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雾霾重重。在总结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各国、次区域和跨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整合各自优势、充分挖掘合作发展的潜力,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尽快走出迷雾提供的良方。这在“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共建中正在得以体现并收获了早期成果。以产能方面的合作为例,当欧洲部分钢铁企业和欧洲议会纠结于因“中国钢铁产业过剩”而“对欧洲市场形成冲击”时,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钢铁产能方面的首个合作项目已经在塞尔维亚落地,随着其成功运营,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培育出来的巨大市场需求,未来还会有更多涉及钢铁、水泥、建材、能源等的产能合作项目在中东欧地区落地。
最后,此次访问不仅实现了中国与两国双边关系的升级,也启动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以点带面、点面联动新局面的升级,“一带一路”共建也将进入次区域与国别合作共进、区域与跨区域联通并举的新阶段。中国与塞、波两国关系分别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仅是对双边关系近年来全面、快速发展的高度认可,也体现出中方对与中东欧地区合作的新思路,即通过发展与重点国家塞尔维亚、波兰和捷克等的合作来打造典范,从而带动次区域合作的整体发展。在“一带一路”共建中,不仅要着眼于国家间的双边合作,也要根据区域特点,通过匈塞铁路、中欧陆海联运、三海港区建设以及与波兰“琥珀之路”的对接,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地区的合作效应向北欧南欧乃至中亚和地中海地区的辐射。这不仅将带动欧洲内部的互联互通,符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欧洲多数国家的发展愿望,也将实现以中欧合作为引擎,带动覆盖“一带一路”全线的互联互动与产能合作。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