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优化人才资助机制 营造人尽其才氛围
冯俊
//m.auribault.com 2016-03-09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人才是强国之本。如何发现、引进、培养以及用好人才,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能力发挥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事关国家发展。20多年来,我国的人才计划在促进人才理念不断更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计划政出多门、范围重叠等现象,部分人才资助计划摇身变成了学术头衔,助长了官本位思想在学术界的蔓延。归纳起来,在实施过程中,人才计划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部分人才计划政出多门,人才政策呈现碎片化趋势。目前我国部分人才政策往往是由每个部门按照自身需要和偏好制定。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和部委的“人才资助计划”超过20个,各省市自治区的“学者计划”有26个。纷纷出台的“人才资助计划”使得人才政策出现碎片化的趋势。

  现有人才计划重复重叠,学术资源过度集中。由于每个人才计划的评审标准和机制不同,很容易造成重复、重叠。一人多冠、赢者通吃现象愈演愈烈。有些人才资助计划甚至演变为学术评价指标。部分单位开出的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这些具有“头衔”的人才,导致了少数人待价而沽、不停跳槽,打击了普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重入选申请,轻后续评价。对一些学者,入选某资助计划,往往研究工作尚未启动,就加以宣传,入选计划变相成为学者及其所在机构的荣誉。这种情况导致有些学者花大量时间去申报入选计划,却在得到资助后不安心学术研究。这一现象催生了学术政绩和形象工程,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学术生态。

  人才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才能营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氛围。为此,笔者建议:

  有效整合各部门人才资助计划。建议中央部委及各种国家基金委员会等成立部际联席会议,协调人才资助机制,整合各部门的人才资助计划,形成国家层面的、面向全体科研人员的资助计划。由人才主管部门出面做好国家与地方人才政策的衔接工作,协调不同时期不同人才计划的实施,使人才计划有序合理推进。

  加大科研人员常规性,保障性科研经费的供给。人才计划要惠及更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对于入选计划的学者,应进行严格的学术考核。国家应加大科研人员常规性、保障性科研经费的供给,让他们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保障机制,让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

  建设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遴选机制和培养机制。人才资助计划应既保障重点攻关,又能扶持和激发更多青年人才的成长。在人才资助和引进时,应该向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成果产出率高的青年人倾斜,调动更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