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春节长假结束,人们又回到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中。回味猴年春节,与前几年相比,抱怨“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的人少了,无论归乡或者远游,循旧或者出新,寻找今年的年味,人们真切感受到今年的年味更为多元、更加多彩,更具时代性。
传统年味代有传承,但每个时代的年味都在与时俱进。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根植于农耕文明的节日习俗日渐淡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过年形式的简化、社会风尚的变化都在减弱着传统年味。今年过年流行一句话:“消极的人总在抱怨年味寡淡,积极的人却在创造自己的年味。 ”仔细想想,春节既然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多点新选择、多点新创意,多享受点高科技的“附加值”,不正是“万象更新”含义所在吗?
今天这个时代的年味最具特色、最为浓墨重彩的就是互联网化。春节里,如果你还不会用微信抢红包,没有被琳琅满目的网上年货挠得心痒痒,或者因为错过春晚而不能与小伙伴们互动,你很可能会感觉与这个新年有了距离。网络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在更新着“年俗”,国人已经不知不觉加入到一场推陈出新的“年俗运动”。能称之为“运动”,大数据最有说服力。 2月13日,蚂蚁金服发布《指尖上的新年》显示:互联网红包成为亲朋好友间温暖的互动;春运购票高峰期,通过支付宝购买的火车票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0%;日益提升的网购体验和穿行城乡的物流快递,实现了“人未到、礼先到”,让满载归家有了新的诠释;返乡青年带动父母用手机消费、理财,春节成50后“触网”高峰……春节成为互联网服务拓展的黄金周。大数据的背后,折射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温情、情感传递的方式变化、互联共享的崭新年味。
这其中,最能搅动一池春水的莫过于网络红包了。除夕当晚支付宝“咻一咻”互动3245亿次,微信红包除夕全天收发量达80.8亿个,数十倍于去年的互动频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纳指尖上的“年俗”。当然,有人认为,过年时低头对着屏幕猛刷,只在红包交换中感到快乐,减少了人与人的真实联系,淡漠了面对面的交流,足不出户、一键发送的拜年方式也让人觉得离传统的人情味越来越远。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诟病现代科技“淘汰”了传统年味,因为年俗作为一种文化,总是在传承中不断变化的,过年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表达的感情是否出于真心。进一步说,琢磨一下红包的派发规律,感受一下互传“压箱底”老照片的惊喜,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备受欢迎,还是缘于对传统年俗的记忆与情感,因网络科技而形成了别样的年味。如此看来,年俗的变化,表面看是科技带来的,其实还是缘于人们内心的坚守与创新的双重需求,缘于日积月累的文化情感以及亲情团圆的心理需求。
归乡或者远游,是这个时代的年味中同样动人心弦的选择。过年“朋友圈”里,似乎分成了归乡派与远游派,支付宝大数据显示,用户中近半在外工作者未回老家,反向过年、出门旅游成为时尚。远游派踏山看水、周游四方,愿意以旅行的方式来调整身心、体验年味,他们相信“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年味就在哪儿”;归乡派返回故土、走近乡亲,在熟悉的环境中休养身心,陪伴父母、守护亲情,这种情结已深深融入血脉之中。远游派晒美食美景,令人羡慕;归乡派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更有一些深入的观察思考。从去年的博士返乡笔记到今年“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归乡者从所见所闻中体察故乡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些文章之所以在“朋友圈”里刷屏,无非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无论归乡或者远游,都是从心出发的选择,都有沉淀的收获,都是另一种年味的展现。
科技的冲击并不会减少年的文化。新衣美食融入寻常日子,过年要过得更精彩、更好玩,文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费孝通所说的“富了以后怎么办”的文化自觉,文化的价值被重视、唤起并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年味。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春节假期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过一个文化味儿浓郁的春节。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超30亿元,全家看电影成了时尚。大年初一,国家图书馆馆长按惯例在门口欢迎读者,国家博物馆推出融合经典文物元素的系列文创产品等特色年货,给春节增加了一份文化趣味和底蕴,与书香相伴的春节令人格外难忘。淘宝在年前发起系列“非遗众筹”项目,年轻人热情参与,许多新颖的产品在文化交流中应运而生。改造旧年俗、创造新年味,也是文化“内生”的过程。今天的年味,假以时日也可能沉淀为集体记忆和年俗。
罗湛贤:保留民间生态就是保留了年味 2011-02-15 |
过年,重要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013-02-17 |
陈小雁:年俗式微年味仍在代代相传 2014-02-08 |
韩业庭:“年味淡了”折射时代变迁 2014-02-17 |
堂吉伟德:保持人情的厚度才有永恒的年味 2015-02-16 |
人民日报微议录:移动互联时代,年味在哪 2015-02-25 |
享受不一样的年味 2016-01-25 |
品年味 迎新春 2016-02-08 |
“人去城空”的年味值得细品 2016-02-14 |
细品“年味” 2016-02-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