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编外谈-正文
景区超载谁来管管
//m.auribault.com 2016-05-04 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 更多

  泰山观“人山”、西湖看“人海”、北京八达岭长城密密麻麻全是人……“五一”小长假,“新华视点”记者在北京、安徽、浙江、山东等地旅游景点采访发现,一些景区节假日多次超出游客最大承载量;一些景区接待游客量虽未超限,但仍拥挤不堪。旅游法规定的“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沦为一纸空文。 (5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追问

  “红线”为何形同虚设

  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最大承载量,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当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时,景区要提前公告并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但是“五一”小长假期间,记者的体验与旅游法的规定大相径庭,有些景区接待游客的人数超过了最大承载量的128%;有些景区名义上没有超过最大承载量,但是游客的旅游体验非常糟糕,让人怀疑这个最大承载量是否合理。而几乎所有的景区景点,无论游客拥堵到什么程度,都没有主动采取疏导和分流措施。

  承载量“红线”,为何屡屡被突破?说简单点是因为在当前旅游收入仍旧主要依赖门票的前提下,景区接待的游客数量越多,收入就越丰厚,业绩就越好看,自然缺乏限客限流的动力。但是这样一来,就给景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并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游客的旅游体验也非常糟糕,看山看水的旅游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看人山观人海”,从长远来看,同样不利于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一旦因为景区内过于拥堵造成踩踏、滞留等事故,别说旅游了,游客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可能没有了保障。

  说复杂,是因为所谓的景区最大承载量,往往是由景区自己凭借经验估算出的一个结果,不但“误差”很大,而且在逐利心态下,景区也往往尽量往高里定,最终导致景区每逢节假日的实际接待人数远超景区真实的最大承载量。但是在上报旅游主管部门假日接待游客人数的时候,又尽量往少里说,这一多一少,可能就是每天游客接待量几万、十几万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景区宣称自己接待的游客没有超过最大承载量,但是景区内仍旧人山人海,游客体验糟糕的原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要在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时综合考虑空间、设施、生态、社会等因素,确保科学性和可信度,既要顾及景区利益,同时又不给景区留下“耍小聪明”的空间;二是尽快明确权责关系与问责机制,对“超载超限”景区进行处罚与问责,该摘星摘星,该停业整顿就停业整顿,以此来保障最大承载量等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实。(苑广阔)

●呼吁

  法规不能空转

  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并不是用来摆设的,而是要保护游客人身安全和旅游环境资源安全,而且《旅游法》中明确规定,对于未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的景区,由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六个月。然而,遗憾的是景区超载成常态并没有受到任何制裁,反而又刺激了景区超载。

  景区超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执法部门还没有把对景区超载进行处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至于对景区超载处罚感到束手无策尤其是违法举证难。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不能坐等举报、不能坐等景区“自首”,必须主动出击:利用大数据创新手段对售票系统、对景区入口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当单位时间内人流达到一定数额就停止售票,景区还要做好应急准备。对不停止售票的景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大数据固定的证据进行处罚,让超载景区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而让禁止景区超限落到实处,使禁止景区超载的法律法规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李方向)

 ●建议

  要规避“人到进不去”

  启动景区限流的措施,是一项维护景区安全,维护游客利益的办法。限制了人流量之后,就能把控住景区可能因为人流过多导致的危险因素,也能让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坦然旅游。

  景区限流是从去年开始实施的,主要针对一些热门景区。不过,这样的限流也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保障一部分游客利益的同时,也让那些风尘仆仆赶到的游客非常失望。大老远地赶来了,景区就在眼前,却因为限制客流,不得不背起厚重的行囊向“梦里的景区”说再见。比如今年故宫限流,很多游客依然不愿意放弃“看一眼故宫”的想法,他们并没有因为限制游客了离去。而是在景区周边找了个旅馆住下来,等待第二天的时候再去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成为“不被限流的那一群人”。

  一边是挤不动的人流,一边是在宾馆里等待的游客。这似乎是尴尬的。其实,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景区限流何时不再出现“半夜鸡叫”这样的事情。

  景区需要将限制人流的关口进行前移,而不是到了“游客已经到了景区”,再告诉人满请打道回府。眼下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应该有办法可以化解。这就需要实施“提前告知”。也就是说,对于热门景区来说,应该实现“预约旅游”。假如说,故宫的门票完全实现网上预约,让游客提前预订,就能舒解这种“到了景区才知不能进入”的现象。景区应该借助网络售票限制游客。每天的门票在网络上销售完了,就不再出售了。这样一来,游客就知道哪一天不能前往,前往也进不去了,可以提前安排路线的改变。不至于到了景区之后垂头丧气地离开。(郭元鹏)

●支招

  冷门景区多搞营销

  节日景区“限客”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但鲜见有景区积极响应。倒是极少数免费景区,因不受“门票经济”牵制,执行了“限客”制度。比如,由于免费,游客曾让整个西湖风景区不堪重负、交通瘫痪,因而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便立刻发出了“限客令”,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又如,甲秀楼是贵阳的城市标志,重新免费开放后,每天“限客八百”。不可否认,景区“限客”,每天会有许多游客因拒绝进入而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对于他们来,就是一种不公平。然而,与景区及游客安全相比,这暂时的不公又算得了什么?可见,景区“限客”,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一道安全底线。

  为此,国内一些著名景区,不得不采用价格杠杆,通过收费和较高的票价,去限制和分流游客量。问题是,即便是人们都在喊国内景区“看不起”,却依然阻止不了他们蜂拥而至扎堆景区。特别是景区经营者,受“门票经济”驱使,明知道景区拥堵严重,依然来者不拒。

  一旦有景区突破承载量上限,应立即发出预警,对于预警之后仍顶风“超载”的景区,实行重罚或强制“限客”。同时,发挥价格调节作用,通过节日限客、平时降价等方式,去限制和分流游客量。特别是,一些相对较冷的景区,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营运模式的创新,谋划一些活动项目、游客参与性的项目以及积极的消费项目,去吸引和分流游客,扭转有的景区“撑死”、有的景区“饿死”的不良局面。(汪昌莲)

●三言两语

  景区游船荷载30人,船上起码60人,向景区管理处投诉表示只卖门票不管这个,一旦超载翻船了谁负责?

  ——胡晓

  小长假高速免费,结果是高速公路堵,酒店涨价,餐饮宰客,景区超载,旅游质量下降,这到底是为什么啊!真的就没有其他的方式了吗?

  ——刘雅图

  还是在家待着看电视,比较靠谱。

  ——程子文

  有如此众多游客,为了看后脑勺,甘为我国旅游业做出如此大的牺牲,我就放心了。

  —— 马赛

  体会过一次,再也不想去第二次。

  ——范月

  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这是国民无奈的选择。

  ——谢杰

  本来旅游是好事情,但是那么多人挤在一起看着都很烦的,能有好的心情吗?

  ——顾清风

  如果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并严格追责,一定会有很大改观。——周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