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李昌禹:焦虑也许并不可怕
//m.auribault.com 2015-12-01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有些词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成了我们表达心情的高频词汇,比如,焦虑。

  有时,焦虑能找到具体的原因,比如,父母又催着你相亲了,拖延症又发作了,等等。但有时,焦虑情绪又来得无声无息,让你忽然感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一无是处,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更糟糕的是,焦虑的情绪还会相互传染。有人说,当下的时代有一种群体性的普遍焦虑:为买不起房子而焦虑,为该不该扶起倒地的老人而焦虑,为手机上如影随形的信息轰炸而焦虑……各种焦虑情绪相互感染、相互交织,直到让人困惑、疲倦不堪。

  焦虑为何物?心理学家说,当原始人在面对一头大型啮齿类食肉动物时,焦虑就产生了——这便是人类最原初的生存焦虑。现代社会,生存焦虑已不普遍,但人类并没有摆脱焦虑。只不过那头食肉动物幻化为无形——怕自尊受伤,怕被族群孤立,怕在竞争中失利。用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尼的话说,这种普遍的现代化了的焦虑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身处不断前行中的当代中国,人们所感受到的焦虑似乎前所未有地强烈和频繁。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生活富足了,幸福感却少了;束缚少了,自由却又陷入了各种纠结……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成功的焦虑,道德的焦虑,身份的焦虑,纠缠混杂在一起……不由让人想起那个经典发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但细细想来,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群体性的焦虑倒也不足为奇。改革开放翻天覆地,只不过30多年而已,而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则跨越了上百年时间。在如此高速的大规模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政策的风险、市场的风险再加上公共服务的不健全,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对未来缺乏合理预期,每个人都渴望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一句话,这种群体性的焦虑,实则是社会转型焦虑的一个缩影。社会的焦虑造就了人的焦虑,人的焦虑又扩大了社会的焦虑。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有一句著名的存在主义式断言:“焦虑是对自由的迷茫。”或许这让我们感到惊讶,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之所以比以前更焦虑,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面临的选择和获得的自由比以往更多了。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与动荡波折的年代相比,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哪一条路最终通向真理或者说幸福的彼岸?我们尚无足够经验。在无数条标注着“正确”的道路旁寻寻觅觅,这正是生活在“自由”选择世界中的独特体验。

  所幸的是,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焦虑并不一定会造成“心理阴影面积”的无限扩大。适度的焦虑也可以成为一种能动的因素,一种建设性的力量,甚至促成一种活跃状态——如同鲇鱼效应,鲇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同样,在克服焦虑的过程中,个体的能力也将得到超越。

  由此看来,群体性的焦虑也未尝不可以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前行的动力。当下,中国离梦想从未如此接近,但我们却更加如履薄冰、焦虑敏感,也许正应如此,这恰恰是一个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这种有意识的焦虑虽然痛苦,但却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不断自我修正,而当我们成功走出了焦虑,那我们的社会也必将变得更加健康稳定。

  具体到个人,其实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完整的人格塑造甚至离不开适度的焦虑。如果有一天,焦虑真的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或许你可以读一读诗人里尔克的这句话:“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