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傅园慧,中国人到底喜欢她的什么
环球时报社论
//m.auribault.com 2016-08-12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游泳女选手傅园慧面对采访镜头的丰富表情和率真表达一时间征服了全中国的网民,她真正“一夜之间”成为网红,而且她红得那么积极、奔放,毫无低级趣味东西的参与。她赢得了中国人跨越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界限的、与我们心声高度契合的掌声。

  说起来这真有些奇怪,傅园慧在奥运会上凭成绩之外的言语和表情站到了受国人关注的最前列。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中国人看奥运不再只是紧张兮兮地盯着中国选手是否能拿到金牌,奥运真的变成了很丰富的、值得人们一起随之享受的超级派对。

  傅园慧是所有中国运动员电视镜头前的“快乐表情之最”,人们除了真心喜欢她的表情,还很愿意鼓励她的表情。我们很希望奥运会上的中国运动员除了争取好成绩,还像我们看到的“很放得开”的那些外国运动员一样有很快乐、生动的脸。

  客观说,中国人与欧美人、乃至拉美非洲人比起来相对更内敛一些,这是我们的民族性格。过去中国人的拘束与政治有一些联系,改革开放几十年,这样的观察视角对90后来说显得十分陈旧,甚至不可思议。然而一群中国年轻人和我们想象中的一群“典型外国年轻人”放在一起时,前者整体上比后者“沉静”或“规矩”一些,大概还会是多数情况。

  一方面,内敛些的集体性格未必就是缺点,尤其是当内敛在整个东方社会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时候。另一方面,中国人欣赏奔放,愿意看到年轻人能够在恰当的场合尽情快乐起来,这是一种很积极的集体心态。在奥运会这种各国人表情的展览舞台上,我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有同外国孩子们一样无拘无束的笑脸,甚至笑得更灿烂。

  傅园慧是奥运场上对应了我们这一愿望的“特殊英雄”,她在奥运会满屏中笑得最淋漓尽致,说得最直抒胸臆。她对我们长期的缺憾给了一次满格、爆棚的满足感。

  中国社会真的变了,我们保持着世界一流的集体上进心,同时我们开始高度重视个人的权利,既仍然崇尚集体荣誉,也有了围绕它的一些分寸感。正面的东西在中国依然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继续广受鼓励,但是任何事情走向极端都变得不受欢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修正在相当广阔的领域悄悄发生着。

  关于举国体制,它有益的一面仍然受到承认,但它负面的一些东西也被公开指了出来。在保持“战斗性”的同时,它也出现了不少带有人情味的嬗变。现在仍有一些“公知”将奥运会上的各种问题往举国体制上推,甚至往中国的社会制度上推,大谈中国的“劣根性”,其实是他们在“刻舟求剑”,他们的批判针对的是“过去的中国”,而时代早往前走了。

  傅园慧虽是个突出例子,但代表了年轻运动员一代的变化。中国公众对她回肠荡气的喝彩则反映了全社会认识和氛围的变迁。或许再怎么变,中国社会都还是最典型的东方社会,但是东方不愿意刻板,它想做新的自己。而新的自己究竟应该什么样,我们既不想失去自我,又难免左顾右盼。这样的过程并非可笑,它值得从大历史的角度予以欣赏。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