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魏英杰:你永远无法将汪国真逐出时代
//m.auribault.com2015-04-28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4月26日凌晨,国内著名诗人汪国真因肝癌不幸逝世,享年仅59岁。汪国真在上世纪90年代因《年轻的潮》等系列诗集风靡一时,形成席卷国内流行文化圈的“汪国真现象”。

  始料未及,对于诗人的早逝,网上一边是如潮的哀悼与回忆,另一边是汹涌的批评与反思。对汪国真表示好感的人,夹杂着自己对已逝青春的纪念。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共同记忆。但也有些人至今仍对汪国真诗歌的流行感到痛心疾首,认为汪诗是“鸡汤鼻祖”,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贫瘠的现实。持不同观点的人迅速站队、聚讼纷纭,让这位病逝的诗人又一次走进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认为,双方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又都存在一定偏颇之处。认可汪国真的人,并不一定赞赏他的诗歌作品,而更多是对既成事实的一种追认。许多人其实是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感念汪国真给他们带来一段美好回忆。也因如此,才会有人不顾汪诗的实际水平而给他戴上“大师”桂冠。另外一部分人则是抽离了这种主观情绪,从作品的文学价值本身来对汪国真进行批判。从这个角度而言,汪国真不仅当不起“大师”的称号,而且其有些诗作的艺术水准确实让人难以恭维。哪怕是有些感念汪国真的人,也不否认其诗作存在浅白与稚嫩之处。

  这里还涉及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一方面,有人认为只要作品畅销就代表被读者认可,而只要被读者认可,就代表其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艺术评判标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以一时畅销或流传与否作为根本标准。.另一方面,那些批评汪国真的人,却又有意无意地用较高的艺术评价标准来审视其作品,而忽视其诗作乃属于大众文学的事实。这对汪国真来讲,显然有失公允。.

  至于有人批评汪国真诗作是“鸡汤”文学,是在向读者兜售虚假的温暖,恐怕这也不是一个客观评价。汪国真的诗歌固然浅白,但并不虚伪,更不像当下有些作家那样刻意地去迎合市场和读者。从汪诗流传过程看,恰恰是读者选择了汪国真,而不是汪国真把自己炒作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当然,我并不同意上世纪90年代是文学与思想的荒漠这个说法。当年固然有汪国真、席慕容等通俗文学风行一时,却也有许多好的作品问世,国内外文学经典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难以觅求。那些年,固然有些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面前迷失了方向,发出人文精神沦丧的哀叹,同样也有思想的春潮在涌动,让人欢欣不已。那时候,许多人在阅读汪国真、席慕容的同时,也在阅读其他经典作品,并没有放弃更高远的文学追求。道理就是这样,任何时候,只要人们不放弃对文学与思想的探索,就不难找到一条通过知识殿堂的道路。

  围绕着汪国真去世而产生的这场文化争论,实则反映出,到今天仍然有些人瞧不起大众文学,漠视大众文化的启蒙作用。事实上,好的大众文学、畅销书也可能蕴藏着思想的种子,一些被认为是通俗文学的作品,假以时日或许将成为经典。譬如金庸武侠作品今天已经成为大学专业研究的对象,这在当年又有谁能想到?

  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你永远无法将汪国真逐出这个时代。汪国真的诗作水平有限,但至少在大众文学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记事本里,汪国真已成为无法绕开的存在。这一场喧嚣的文学争论,诗人已经看不到了。如果今天仍难以“盖棺论定”,不妨耐心多等待些时日。此刻,对一个未曾伤害过这个世界的诗人表示哀悼,或许才是对文学应当保持的一种敬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