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献血补贴别变味
//m.auribault.com 2015-12-09 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 更多

  事件回放

  每逢天气寒冷,全市的血库总是明显告急。进入11月,北京开展了新一轮的无偿献血校园行活动,各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加入到“献血”主力大军。记者调查北京十余所大学发现,各校针对学生的献血“鼓励政策”五花八门,单就各校献血补贴的金额一项,有的一次性营养补助800元,有的则仅有志愿时长录入。采访中也有学生质疑,这些“奖励”让自愿无偿献血的“无偿”二字变了些许味道。(12月8日《北京青年报》)

  反对

  别演变成奖励大战

  为吸引更多大学生献血,各高校纷纷出台五花八门的“鼓励政策”。这本是好事一桩,折射高校对无偿献血公益性事业的重视,同时也反映献血量严重不足的现实窘境。据数据显示,中国自愿无偿献血由675万次增至1180万次,年采血量由2295吨增至3935吨,以年均12.6%的速度递增,但全国平均献血率尚不足1%。

  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公益性社会事业。但是献血“鼓励政策”应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高校的奖励规定不能各行其是,并不是奖励越多越好。由于时下无偿献血没有统一的补贴标准,高校各自制定“土政策”,标准差别太大,而且互相攀比,无偿献血奖励变成了“奖励卖血”的“献血大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面子观”在作祟。“奖不可滥施”,高校不能把无偿献血搞成“奖励卖血”。

  根据我国《献血法》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即禁止有偿献血。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第24条规定:除献血办公室或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组织血源供血。高校鼓励学生无偿献血当然是需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任何的“鼓励政策”都不能突破无偿献血的底线,不能把无偿献血,变成有偿的买卖,奖励不能变味。

  有的高校对无偿献血的学生除发放高额现金形式的营养补助外,学校还会有学生综合测评加分,与其他利益挂钩,这样以“献血论英雄”,使无偿献血奖励变味,成为一种变相的“奖励卖血”违法行为。教育部门应该引起重视,规范奖励标准。应让无偿献血的鲜血是红色的,而不是沾满铜臭味,让好心办坏事。(吴玲)

 赞成

  奖励无损于高大

  有意见认为,既然是无偿献血,那就不该与金额挂钩。一旦与金钱牵连,就削弱了无偿献血的固有价值。再者,奖额的参差不齐也似乎让无偿献血显得杂乱无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尽管现在生活水准有高下,但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经济方面的要求一般都能满足,大学生不是多差钱的一个群体。即便有个别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状况的,会奔着补偿费去献血,但相信大部分学生献血的初衷就是为了救人,为奖金献血应该不是普遍现象。

  正常献血无损于身体健康,可献血的最初,确实会让身体显现疲乏,需要补充营养,也需要好好休息。无偿献血值得表彰和奖励。高校给学生发放补贴或“奖励”,一方面是让学生利用这钱给自己好好补一补,体现了对献血学生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对无偿献血事业的支持,因为高校情况不同,经济实力也有高下,又因为献血量多少也影响着身体恢复时间的长短,所以在发放标准上各个不一,这无可厚非。

  总之,笔者以为,对无偿献血的奖励或补助就像社会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一样,不会亵渎正义与爱心,相反,这是对善举的激励,与传统观念上的好人好报相吻合。正因为倡导无偿,所以对于补偿费用的高低理应等闲视之,不必过度介怀!(冯海燕)

  探究

  “黑血”何以存在

  同样是献血,为何有的不给钱,有的给钱,为何给钱还是“你我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是源于有偿献血还是羞羞答答的。

  从发放营养补助的角度来看,市民的质疑有一定道理,这已经不是无偿献血了,而是有偿献血。虽然给的不是“卖血的钱”,却也是变相支付了金钱。“献血补助”让无偿献血具有了有偿献血属性。只是,我们不愿意面对有偿献血这个事实。我们总是期望道德是完美的,道德是高尚的,道德是白雪的。可是,一些我们的美好愿望,在瘦骨嶙峋的社会现实面前,似乎难以丰满。

  有些地方时而出现血荒是一个事实。这让人想到了前段时间发生的“某地市级血液中心不给县级血液中心供血”的新闻。原因就是这个县的血液采集没有完成任务。这还让人想到了广西南宁的用血尴尬。尽管政府不允许私下交易血液,可是,个别医生对私下交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何?医生认为无论血液从何而来,毕竟能救人。于是,南宁的很多医院公厕里贴满了卖血的广告。无偿献血的“车马稀”成了地下交易的“新商机”。而这种“新商机”就是安全隐患,一方面血液可能出现问题,一方面卖血者容易被感染疾病。地下交易的“黑血”何以存在,何以难以打击?无疑,血荒是罪魁祸首,而血荒则是无偿献血出了问题导致的。

  既然,我们无法让所有人都成为道德高地的阳春白雪,我们何不坦然面对有偿献血?有偿献血虽然不够完美,但是如果能在合法的环节实现有偿献血,无疑就能消灭地下交易。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允许有偿献血,就会导致有人为了利益而去卖血,让卖血也合法化了。其实,只要制度完善一下,实现有偿献血与身份证件的对接,限制一年有偿献血的最高次数,就能杜绝“为了卖血而献血”现象的发生。(郭元鹏)

  建议

  应该有“全国统一价”

  同是高校,同是献血,但领到的补贴却相差很多。如果补贴是因个人献血的类型和活动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可以理解,例如中央财经大学,近年来年献血补助发放标准全血200元/人,成分血400元/人,并且可折合成志愿服务时数10小时。但不同的学校,对于同样性质的献血,补贴却相差甚远。高校奖励献血方面,除发放现金形式的营养补助外,还有餐票、电话卡、校园卡充值、超市购物卡等其他补贴和奖励。其中补贴最高的是北林的紧急献血活动,金额达到了800元。仅次于北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等校为献血的学生最高补贴达到400元。差距太大了,就让大学生接受不了。

  无偿献血,顾名思义就是无偿的,是没有报酬的,《献血法》所规定的“人道主义”、“无偿”、“自愿”的原则确立了“义务献血”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公共精神的一部分。但在现实中,为了激励大学生献血,各高校千方百计出台各种奖励措施。毫无疑问,许多大学生献血是冲着奖励而去的,这可以理解。但献血之后拿到的营养补贴却不该是不一样的,虽然钱是由各校出的,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是不利于无偿献血氛围的形成,相反,可能会形成一种戕害。

  鼓励公民献血,不能单靠物质奖励。《献血法》“鼓励率先献血”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义务献血者”中比例不到1%,而学生和农民工的比例高达30%以上;《献血法》规定临床用血只需支付成本,其“成本”从来就没有对外公开……这些均导致无偿献血形不成积极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给予献血者一定的物质奖励,能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从现实来看,也有一定的存在意义,不过,对于作为献血主力军的大学生,在给予营养补助的时候,应该有“全国统一价”。(郭文斌)

  三言两语

  用钱鼓励并非长远之计。对于献血的疑虑应当澄清,对于献血的鼓励应当以精神奖励为主。倒是从侧面反映出北京的大学和非北京大学的差距,任重而道远。

  ——郁物

  呵呵,只有大学生,普通市民献血才是无偿。——孙建伟

  献血这件事,我认为是纯功利的心态,好名声集体拿去了,发点营养费无可厚非,大学生比较各院校补贴未为不可,也没见哪个学生为了这点钱去转系、代献,学生本来就清贫,拿点钱没什么丢人的。——田海

  以前大学时看同学去献血才拎回2瓶牛奶,现在单位号召献血补贴200还是400。好想去卖点血。

  ——刘晓飞

  单位献血有800元补贴,而且还有两天假期。为什么大学生献血只有50块补贴,外加食堂特制的伙食?献血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血质量好不好就抽出来了。等真的要用的时候还不一定要这个血。那献血的人不是白献了。

  ——杨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