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申遗”潮涌的背后是民间手艺的沦落
禾刀
//m.auribault.com 2016-10-21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66岁的武汉黄陂木匠黄道正,是家中第六代木匠,尽管如今生意不如以往好,手脚也变慢了,但他骨子里手艺人的犟脾气几十年没变。家里一代代传下来的几十首做木匠活儿的口诀、打油诗,只剩他背得麻溜,却坚决不许外人记录。那是曾经方圆几十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师傅,执着又小心保留的骄傲。(10月20日《长江日报》)

  黄道正“执着又小心保留的骄傲”,越来越像是不得不送入脑海深处的美好回忆。这样的无奈既因为黄道正年事已高、手脚越来越不灵便,更因为这个在他家里传了六代的手艺眼看后继无人。不得不将这一民间手艺留在回忆里的除了黄道正,还可能包括那些对老家具饱含传统情怀的人们。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这些“残存”的民间匠人逐渐告别人世,传统木匠这门手艺将被人们“理直气壮”地纳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年纪稍大的乡下人或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抵有些印象,过去十里八村,一些像黄道正这样有“几下子”的手艺人总是香饽饽,他们一年到头不愁活计,报酬也较一般手艺人高,更主要的是受人尊敬。除了木匠,过去农村还有泥匠、篾匠、漆匠、窑匠、染匠、铁匠、陶匠、花匠、画匠、瓷匠等许多民间手艺,随着地域的不同,手艺也往往各有特色。

  改革开放后,在奔涌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影响下,农村手艺市场也在快速嬗变。但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城市人走进乡村后,深深被民间手艺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就因为民间手艺制品往往饱含地方的丰富文化底蕴。比如过去乡下的那些桌椅板凳、房门、床等均极具传统特色,过去盖的那些老房子也很古朴、典雅,过去家具上的那些画或雕刻不少流传数十上百年……面对青黄不接的民间手艺,许多人立马想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因此,层层“申遗”现象屡见不鲜,因为“申遗”数地争抢乃至“打架”的现象亦不鲜见。

  一方面是挤破脑壳忙于“申遗”,另一方面对正在消失的民间手艺却充耳不闻,这是何等的讽刺。借用一首老歌的歌词,“不要总是等到失去,才会明白要珍惜”。我倒是以为,我们与其把资源用在今天或者未来的“申遗”方面,不如未雨绸缪,立即行动,抓紧保护民间手艺。有一点应该无甚疑问,那就是现在着手保护比以后濒危时再进行“申遗”保护,无论是难度还是成本均要小得多。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