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60%,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一小时。具体来看,在接触过手机阅读的群体中,有八成以上的手机阅读接触者选择“微信”作为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聊天这两项活动是成年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关于国人阅读现状的又一次系统梳理,并未提供太多意料之外的信息。无论是国民阅读率,还是人均读书量等经典指标,较之上年都仅仅只有细微变动而已。这事实上说明,固有的阅读人群及其阅读习惯,已经在很大程度趋于稳定。与之相较,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许是阅读介质的变化所引发的阅读结构的变化。随着手机阅读的流行,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阅读文化正在强势崛起。当稀缺而零散的注意力,朝着手机端快速聚集,势必将刷新全社会关于“阅读”的定义。
统计显示,手机阅读的主要选择,乃是朋友圈状态、聊天发言。而在传统意义上,此类“信息”通常并不被视作阅读文本加以考量。可以说,如今当我们谈及“手机阅读”、“全媒介综合阅读”数据,我们更多谈论的已是一种“泛阅读”,也许将之名曰“资讯接触率”更为妥帖……从纸质书籍,到电子书,再到“社交讯息”,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口径不断放宽,颇为耐人寻味。这固然可以当成是对现实境况的积极回应,却也何尝不是一种被动的妥协呢。
以微信为主要载体的手机阅读,大致由两部分构成。一则是琐碎的“社交讯息”,再者就是各式各样的公号文章。由此所提供的海量文本,所吸引的庞大“注意力”,到底会对国民的阅读生活产生何种影响,想必还很难说清。一方面必须承认,这一阅读模式的确有效实现了“化零为整”,在分散而有限的时间内渗透了最多的信息;但从另一方面看,微信端的手机阅读,却往往是浅表的、缺乏连续性的——如此,显然无法发挥“阅读”所应具备的涵养功能。
从公共价值层面而言,之所以提倡“阅读”,就是因为其能够拓展智识、健全理性。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微信上的公号文章,业已形成了一种耸动化、情绪化的写作风格;各种朋友圈讯息、聊天发言也时常滑向偏激化、无厘头化的轨道。有鉴于此,实在无法确定手机阅读的勃兴,对于提升国民阅读品质有多大益处?现阶段,“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更多只是对阅读数据的统计,至于“阅读行为后果”的研究则相对滞后。而这,显然足以形成对阅读现状的全景叙述。
需要厘清的是,对于阅读数据的统计,绝不仅仅是孤立地描述现实而已,而是承载着全社会推动有效阅读、有品阅读的美好意愿。明乎此,我们更有必要以审慎的姿态,全面评估手机阅读所带来的系统性影响,以求最大程度趋利避害。
为尘肺病职工提供更现实的救助2011-02-23 |
话题圆桌:反思互联网时代的版权之争2011-03-30 |
刘伟见:文化企业发展勿忘社会责任2012-05-25 |
付小为:两种报道视角下的校园惨案2012-12-17 |
陈庆贵:鲁迅太深刻,还是专家太肤浅?2013-09-05 |
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2014-05-20 |
韩 蒙:点燃大学生梦想的智慧火焰2014-08-08 |
经济日报:让理论走进寻常百姓家2014-08-14 |
岳 乾:大学生课外阅读式微是功利化倾向...2015-07-21 |
曹旭刚:警惕警察留置权被滥用2015-08-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