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媒体报道,Space 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成立的“钻孔公司”近日获批。它将在纽约和华盛顿特区之间挖掘一个地下隧道,用于运行“胶囊高铁”。目前工程已准备开工。另据报道,2月18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和美国“维珍超环一号”公司签署了框架协议,将建设从孟买市到普纳的150公里超环高铁,将两市的交通时间缩短到25分钟。一时间,“超级胶囊高铁”引得无数眼球。然而,这究竟是一场近在眼前的交通革命,还是资本市场“画饼融资”的套路?
又是签约建设又是开挖隧道,似乎这种超级高铁已经水到渠成。然而,你想不到的是,敲锣打鼓要开始“工程实现”的超级高铁,居然还没做过载人试验。超级高铁最近一次试验是由“维珍超环一号”实现,试验仅持续了5秒,并没有载人。这只是一次技术验证性质的试验,距离实用化的原型车还很遥远。而马上要“挖隧道”的马斯克“钻孔公司”甚至还没有任何车辆测试的记录。
看来,“胶囊高铁”尚在试验,“开工建造”大概是忽悠。为什么要如此“大忽悠”?其实,现有模式下的科技研发,如此“忽悠”并不少见,也纯属无奈:目的就是为了融资。
不同于爱迪生、达芬奇那样“科学独行侠”的时代,当代无论是IT、航天还是其他高科技领域,任何科技研发都是在“烧钱”,研发过程的高资金成本、长周期与高风险,与资金资本追求短周期、高收益的特质构成了矛盾,为“天才构想”与“技术实现”之间划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鸿沟。为了把idea变成现实,科学天才们只好做起“营销专家”,先把自己的想法“卖”给投资人,再把想法“变现”卖给市场。如此,诸如此类的“噱头”与“炒作”就不稀罕了。
如果说,同为轨道交通概念的国内“巴铁一号”项目是一场彻底的骗局,其融资完全是“诈骗”。那么,“胶囊高铁”与猎鹰火箭通过这种“炒作”融资,则是为解决研发中的资金问题。Space X的火箭研发正是通过多次不太成功的发射试验作为“推广”,以及“飞向火星”的概念炒作来获得了前后6轮总额16亿美元的融资,“维珍超环一号”公司也是在一次次“炒作”中获得了英国维珍公司等高达1.6亿美元的投资来维持研发。
反观我国政府主导、资金支持的科研体制,虽然避免了“理想”与“现实”的遥不可及,但科研效率与创新能力却是相对短板。引入社会资本无论在美国还是我国都非常必要。如何摸索新模式,来解决“资本”与“研发”这一对矛盾,正是我们科技与金融界需要合作解决的课题。
胡立彪:“中国制造”走出去进入2.0时代2014-12-26 |
钟 声:新常态,走入“智造”时代2015-04-02 |
陆敬平:李克强“高铁外交”的三层深意2015-11-26 |
在创新上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2016-06-21 |
“中国芯”问鼎全球最快超算澎湃中国速度2016-06-22 |
中国高铁,靠创新领跑时代2016-09-14 |
高速磁浮能否逆袭成功2016-10-24 |
宝兰高铁按下西部发展快进键2017-07-12 |
“超级假期”见证的成长和改变2017-10-10 |
“超级假期”见证的成长和改变2017-10-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