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富有人情味的师门关系在欧洲不会有
于灵歌
//m.auribault.com 2016-09-0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我一个师妹要来咱们这个项目读书了,你给她推荐几个不错的导师呗。”同在比利时上学的同学对我说。

  8月底9月初,我的论文已通过,即将毕业。同学这番话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一年前开学时。我已在国内外经历了两轮“选导师大战”。不过,我没有给他明确答复,因为欧洲导师制度与国内还真不太一样。

  去年9月,我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传播学系读书。开学前,同系学生都收到了一封邮件——有个新生说明会,会说明选课、论文等相关事宜,强烈建议参加。

  那是与系里老师、同学见面的第一天,坐到外国学生中间,我还有点小紧张和小兴奋。哪知暖场之后,系主任、一位眉头紧锁的意大利老男人操着口音浓重的英语,上来就给了一个下马威:“各位同学,你们从现在就要开始准备开题和选导师的事情了。”

  Excuse me?我们一节课都还没上呢!

  因为项目只有一年,课程设计非常紧凑,课余时间还要完成论文。在第一学期,我们就要完成选题、开题工作,而第二学期一结束就要提交论文,这样才能如期毕业。

  意大利老男人接着介绍,系里有一个“魔鬼论文系统”,选题和选导师是同时进行、双向选择的:首先,每位导师都会把自己建议的选题和大致说明放在系统里,供学生查看。如果你对某位老师的选题感兴趣,就可以申请这位老师的题目,并提交一个简要意向说明,包括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你的初步想法是什么;如果没有你感兴趣的选题,也可以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提议一个新的题目,并作出说明。此后,就要看老师是否同意接收你了。因为选题的受欢迎程度有所不同,越早定下来越好——系统开放时间有限,抢选题会出现春运抢票的盛况。

  为确保导师的方向与你的研究兴趣一致,在正式选题前,系里会举行导师见面会。这就像“八分钟相亲”:导师轮番上台作自我介绍和选题说明,然后他们各自坐在桌子前,等待对选题感兴趣的学生与其交流想法,也会针对性地给出意见和建议。如果方向不一致,学生还会被推荐给其他老师。学生可以自由地咨询多位老师,直到找到合眼缘的——当然,我说的是选题。

  这种建立在选题基础上的导师分配制与我在国内经历的先下手为强的“抢导师大赛”不太一样。在国内,大部分保研的同学在开学前就早早联系好了导师。在开学初导师分配会前,还没确定导师的同学相互打听着:这位老师人怎么样?他严格吗?对学生好不好?而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就经历了异常简单的分配过程:系主任提名一位老师,如果还没被保研同学“抢走”,那就看感兴趣的同学谁先举手。而这种“手快有手慢无”的竞争势必引发同学间的争执与不快。若学生没有提早联系导师,师生之间几乎毫无交流和了解,学生仅凭网站介绍和打听来的信息就决定了2~3年研究生生涯中最重要的老师,出现自己兴趣与导师不合的情况就很常见了。

  经历了双向选择,我还是选择了系主任——这位意大利老男人做我的导师。

  我原以为,系主任肯定是高高在上、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没空管学生。不过,这位系主任看似严厉,却非常友善。当然,因为还有行政事务在身,他确实极其忙碌。

  在我们这里,师生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发邮件预约见面时间,而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论文。老师会根据论文应有的进程与你交流,而不会有额外指导。

  这就导致上了一学期课(我选了他的两门课)、几次单独会面后,我的导师依然记不住我的名字(也可能是中文名太难?),甚至与我本人对不上号。如果我不主动发邮件约导师,导师绝不会主动联系学生。更可怕的是,在比利时,或者说在休假如同人权一样正义的欧洲,导师一旦去休假,你就压根别想找到他了。之前听我的不少同学吐槽,某些学术大咖常常去某地参加会议,如果你急着想要与他会面,唯一能收到的邮件回复就是“我会之后与你联系”。学生们不得不在“脸书”小组里发帖喊话:“喂!有人知道×××老师去哪儿了吗?他没回我邮件。”而回帖往往都是:“别急,我跟你一样。”

  更大的不同在于,这里根本没有“师门”一说,我连同届、同导师指导的学生都没认全,更别说往届的师兄师姐了。

  而在国内,我有一个非常关心我的导师与大家庭似的亲密师门。当时,我们每周都有固定时间的读书会,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某本书的读书心得,在这之后,导师还会关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为本科阶段起,我就跟我的导师比较熟,她还常常关心我的“个人问题”(尽管一直没什么结果),还会与找工作的师兄师姐谈心,并给予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同学们喊我的导师为“×妈”,毕竟她真的像妈妈一样关心每一个学生。在每年的教师节,我们师门都会聚餐,从教多年的导师有一个庞大的师门,很多已工作的师兄师姐常常回来看望她。在我出国后,导师每每看到欧洲不安全的新闻,还会发微信询问我的情况。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师徒关系在欧洲是绝对不会有的。

  这也引发了另一点不同:这边的老师很少会找(硕士)学生干私活,毕竟你们的关系仅限于论文和硕士学业。就我所知,国内不少老师会找研究生帮忙做事:除了与学术有关的翻译、整理资料之类的小事,甚至有老师会让学生去干接送孩子之类的杂事。

  当然,这不意味着欧洲的师生关系不好:毕业前,一位泰国女同学送给她导师一件泰国足球队队服作为礼物——因为他们都很喜欢足球。今年恰逢欧洲杯,估计每次见面他们都聊得很开心吧。

  快毕业了,当我联系我的导师想要表示感谢,问他有没有时间可以安排给我,他回信:“我这里永远有时间留给你!”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